11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明斯克同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举行会谈。这是会谈前,卢卡申科在总统府前广场为温家宝总理来访举行隆重欢迎仪式。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摄
这种两重性在中国的外交实践当中体现在,既要推进与大国的关系,又要深化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中国面临着同时在发达大国和发展中国家面前塑造何种形象的问题。
米哈伊尔季塔连科说,“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不得不奉行非常艰难的政治方针——不断寻找和保持这种平衡。”
季塔连科认为,中国在这个利益平衡中已经取得了成绩。中国对于发展中国家是政治盟友和伙伴,而在经济方面,由于中国稳定的政治条件,有利的基础设施,拥有便宜的、高素质的、守纪律的劳动力,中国比许多发展中国家吸收了更多的投资。由于中国奉行开放的政策,同时也走向发展中国家市场。她用自己的存在填补发达国家离开那里所造成的空白,向那里送去最便宜的商品,建立互利的经贸关系,为发展中国家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向他们传授经验。中国这种外交政策赢得了发展中国家的信任和支持。
个体形象被放大人们常说“外交无小事”,现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事里面也有外交”,尤其是在今天网络发达、媒体发达的背景下,在中国发展壮大的“敏感期”,关于中国的一切都可能被放大、炒作至国家层面,引发对国家形象的影响,这种局面是中国外交不曾遇到过的。
例如,随着中国人到境外旅游越来越多,国外媒体关于一些国人在外不文明行为的负面报道也日趋增多。对此,2006年10月,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等10部委就联合发布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提醒国民提高旅游文明素质。而在外交部今年8月推出的《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中,也首次提醒出境公民注意“公共场合不要大声说话”等个人文明形象问题。
在2004年8月亚洲杯足球赛决赛中国队输给日本队后,部分中国球迷出现了不冷静的表现,而这马上就成为日本一些媒体反复炒作“中国不友好”的题材,而是年正是中日关系处于低谷的特殊时期。随着明年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届时全世界众多媒体都将云集北京,中国观众在观赛过程中的文明表现也将成为这些媒体特别重视的焦点之一,而这可以说直接关乎中国的国家形象。
“责任外交”的新要求
阿根廷新闻社在中共十七大前发表的一篇题为《中共十七大:外交政策的变化?》的文章中,认为中国的外交政策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质的改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从一个旁观者变为站在前沿的斡旋者。
2005年1月2日清晨,正在印度洋大海啸重灾区印度尼西亚的中国国际救援队首次在亚齐省省会班达亚齐的宿营地举行升旗仪式。新华社记者翟伟摄
事实上,正如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在2007版《中国外交白皮书》中回顾过去一年中国外交的表现时所说,“我们深化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地区合作,稳定和发展了与各发达国家的关系,扩展了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在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等热点问题上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在领事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除此之外,中国参与了一些国际维和军事行动,并在一些行动中发挥领导者的作用。事实上,中国政府一直对联合国维和行动持积极态度;在派遣维和人员方面,中国在安理会“五常”中处于前茅。
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国,中国被要求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是未来中外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
对此,有着丰富外交工作经验的陈健表示,“不干涉内政”作为一个原则是十分正确的。“中国无权指示另外一个国家你必须做什么,”他说,“我们可以传达一种信息,可以从帮助其妥善处理一些问题的角度给予一些规劝。这个‘规劝’与‘干涉’是有差别的。我们要在实际利益和国际责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体现我们是个负责任的大国,又坚持我们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同时使得我们的实际利益不要受到损害。”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永辉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认为,“现在,我们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的主张,同时对‘内政’的理解则有所变化,不像过去那么绝对化了。”
也正因此,中国未来的外交工作将比过去复杂得多,既要重申原则,又要兼顾实际利益和国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