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第一艘导弹驱逐舰“济南”舰退出现役
[ 2007-11-16 14:22 ]

担当开路先锋

首舰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试验,为后续舰的改进积累经验。在105舰上任过职、如今是某驱逐舰支队支队长的魏钢参与过多次海上试验。

一次,军舰正在高速倒车试验,突然从机舱里传来嘶叫声。锅炉区队长孙洪考凭着自己的经验判断,肯定是蒸汽管路破裂或阀门松动,如不及时处理,300多摄氏度的高压蒸汽将对人和机器造成极大威胁。

孙洪考披上石棉布冲到底舱,胳膊碰到滚烫的管路,立即被烫起一串水泡。雾气腾腾中,他终于摸到那只正在喷气的阀门,使劲把阀门关上,避免了一场重大事故。

试验任务相当一部分是极具风险性的,有时为了验证一个数据,他们时常在十级以上大风浪中反复测试,在险滩暗礁中日夜忙碌。

一次,军舰在某海区进行高速测速试验,当时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向左转向,那里海域宽阔,安全可靠,但离测速标较远,数据准确性差;二是向右转向近岸航行,危险性大,但离测速标近,数据准确。

刘子庚下达了向右转的口令。

记录组的同志抓紧时间记下一个个珍贵的数据。突然,由于高速震动,舵机失灵,战舰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朝岸边一个小岛冲去。这时,舰长果断命令紧急倒车。当舰停下来时,离小岛仅有二链左右,在场的同志无不捏了一把汗。

舵机修复后,刘子庚下令按原定航线继续测试,直到取得了精确可靠的数据。

试验是艰难的,在试验中发现问题并正确解决问题更难。

105舰在高速试航中发现震动非常严重。有人提议,请下放在造船厂的我国力学专家钱令希教授来帮忙。钱教授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在建造武汉大桥、南京大桥时,曾遇到几个力学难题,都是他帮助解决的。

军舰高速航行中,钱教授从舰首一个舱室一个舱室检查。他手上没什么高级仪器,只是戴着一双手套。4个小时过去了,教授从舰首到舰尾每个舱室都查看了几遍。

分析会上,钱教授说:“军舰整体结构是好的、合理的,但有先天不足的地方,钢板薄,而机器功率大,速度高,因而产生了强烈震动。解决舰体震动的办法是从内部加固舰体。”

“奇迹”出现了,经过加固的战舰从低速加到高速,震动大大减轻,机舱设备在高速时能正常运转,经过专家测检,各项数据完全符合国际指标。

望着这位神奇的教授,刘子庚激动地说:“将来如果要写舰史,我们一定要把您的贡献写进去。”

上世纪80年代末,为了适应新的任务需要,105舰进行了舰载直升机着舰工程改装,并完成了舰载直升机着舰训练、在直升机引导下实施导弹攻击等9个课目的演练。到1994年国产第二代驱逐舰列装后,105舰仍然完成了某新型对海导弹和对空导弹的研制试验和批检试验。

在现代化装备试验的险途中,105舰航迹遍布渤海、黄海和东海,圆满完成了1000多项新装备试验任务,获得300多万个宝贵数据,为人民海军主战舰的改进、定型、生产作出重大贡献。1983年,中央军委为105舰记集体一等功。

邓小平在105舰挥笔写下18个大字

作为第一艘国产驱逐舰,105舰自然承载着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切期望,邓小平、叶剑英、李德生、朱德、王震、肖劲光、张爱萍、刘华清、赵南起等领导同志先后视察检阅105舰。

1973年9月20日,刘子庚舰长接到命令,105舰将进行海上导弹打靶表演。届时,叶剑英元帅将前来观看。

不久,在海军副司令苏振华陪同下,叶剑英元帅登上了军舰。叶帅饶有兴趣地察看了105舰。他还询问了外国海军导弹化的进展情况。老帅对世界军事技术新进展的关注给刘子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4时20分,刘子庚拉响战斗警报。导弹带着橘红色的尾焰冲出发射筒,贴着海面疾飞,一声巨响,海面上腾起一股冲天火光浓烟。检测人员报告:“导弹直接命中目标!”立在驾驶台上拿着望远镜的叶帅兴奋地说:“好!”

随后两天内,105舰又发射了3枚导弹,全部命中靶舰。4发4中的成绩,使叶剑英元帅十分高兴。他对水兵们说:你们要来个猛进!要赶上去。猛进才能赶上。你们要努力,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

105舰的官兵们忘不了小平同志。1979年8月2日,邓小平登上105舰,随舰进行了长达6个小时的海防视察。

在与官兵交谈中,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海洋不是护城河,中国要富强,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海洋。随后,他挥笔题词“建立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18个遒劲的大字,为人民海军从近海走向远洋指明了新的航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