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垃圾山”变脸记
[ 2007-12-28 15:26 ]

图为北京市人大代表邹晓美(前左一)在人大代表视察总结会上就治理高安屯垃圾场的建议落实情况提出意见。 樊 斌/摄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邹老师做了件大好事,现在垃圾场对周边的污染明显减少了,我们想给她送面锦旗。”1月18日,通州天赐良园小区业主郭斌对记者说。

邹老师叫邹晓美,是北京物资学院教授,2003年当选北京市十二届人大代表。4年来,她跟高安屯垃圾场“纠缠不清”,被人笑称“垃圾专家”。由于她不断提建议,引发了人大、政府各方力量参与的对垃圾场的“大治理”。

“打开窗户,刺鼻的臭味扑面而来”

●占地270亩的垃圾场,堆积成1公里长的“垃圾大坝”

1月17日,记者来到北京物资学院,见到了邹晓美代表。说起垃圾场的改造,邹代表满脸愉悦。“这事情终于有了好结果了。”

据邹代表介绍,高安屯垃圾场位于朝阳和通州的交界处坝河东侧,临近温榆河,1995年开始成为垃圾场,当时占地270亩。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垃圾,就堆积成了长1公里多的“垃圾大坝”。当地人也把这里称为“垃圾山”。

这个垃圾山处于通州上风上水之地。垃圾场周围有榆景园小区、万象新天小区、天赐良园小区、北京物资学院及通州的村庄。

“污染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臭;二是地下水污染。打开窗户,刺鼻的臭味扑面而来,周围居民难以忍受。”邹代表说

经过调查,邹晓美发现,臭气主要来自垃圾填埋场。这里原是个大坑,现在成了一座大山包。在下面铺设一些管道,收集沼气。收集到的沼气,没有处理,由100多根管子直接朝着天空排放。

2003年,邹晓美一当选市人大代表,就邀请周围小区、农村的居民代表,针对垃圾场污染问题开了几次座谈会。每次座谈会都变成“申讨会”,有的居民甚至请求诉诸法律手段解决。

主任跟踪督办建议来到垃圾场

●在代表建议办复意见一栏,邹代表毫不含糊也签上了“不满意”

“反映群众的呼声,是人大代表义不容辞的责任”。2003年,北京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上,邹晓美就解决高安屯垃圾场污染问题郑重提出建议。

2004年,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上,该建议作为通州代表团的建议再一次提出,邹代表领衔。

在邹代表第一次提出建议后,朝阳区政府就加快了垃圾场无害化处理建设力度。由于垃圾场存在时间较长,无害化处理的历史欠账较多,需要大的投入,短期内难以达到群众要求。周围大多数群众对垃圾污染处理仍不满意。

2005年,邹晓美在代表建议办复意见一栏毫不含糊地签上了“不满意”,并继续提出该项建议。

2005年6月,邹晓美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接待日”,约见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林文漪,当面反映建议办理情况。随后,时任朝阳区区长的陈刚,召开专项督办会议,提出6项治理措施,对完成时限和质量标准提出明确要求。

领导重视,投入加大,高安屯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进度加快。

2006年,高安屯垃圾场处理的建议被作为市人大常委会重点督办的建议,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于均波亲自督办。

2006年4月以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几乎每个月都来人跟踪垃圾场工程的进度。10月24日,于均波主任率队到高安屯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督办建议。于均波说:“群众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反映了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认真办好代表建议,提高办理质量,不断提高采纳率和满意率。”

到2006年底,高安屯垃圾场的6项治理措施基本到位:

――卫生填埋场的作业面和垃圾暴露面由8000平方米缩小到2000平方米,减少了垃圾暴露面,做到了每日用土覆盖。

――尝试在垃圾堆上喷撒除臭药剂,减轻气味污染。春夏秋三季打药灭蝇。

――2005年11月,渗沥液处理系统投入使用,日处理200吨垃圾渗沥液,用于园区绿化和道路降尘。

――投入998万元整治垃圾大坝,覆盖黄土,修筑排水边沟,并进行了绿化。

――研制出填埋气单体点燃器,把具备点燃条件的导排气孔安装了点燃器,还试制成功填埋气串联装置,缓解对大气污染。

――架设防飞散网,全长720米,架设高度10米,有效防止塑料袋等白色污染飘散。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