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舰载武器装备保障依托社会军民一体化
[ 2008-01-31 09:41 ]

·资源整合把辖区保障队伍凝成合力

3年前的一次实兵实弹演习中,某导护艇指挥控制台突然故障。担负临抢修任务的一线修理队来到保障点后,发现急需的计算机板只有基地修理厂才有。在基地机关的协调下,工厂很快派人参与到修理任务中,在军内修理厂、部队修理队的通力合作下,故障迅速排除。

“以前,像这样的修理任务,修理厂只承担进厂修理不负责临抢修,面对故障装备中的‘无米之炊’,部队技术人员往往是浑身有劲使不出。”包和平告诉记者。

这个基地辖区内的保障力量既有军内企业化修理工厂,又有部队技术修理队。在过去维修装备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他们各自分工十分明确。近年来,随着新装备的大量入列,系统化的舰载武器装备对保障的软、硬件要求更高,单靠军内修理厂、部队修理队独自承担,对谁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近年来,基地用科学发展的眼光,以部队作战任务为牵引,综合考虑未来作战任务、作战样式、作战强度、战场环境等因素,深入搞好需求论证,坚持“仗怎么打,武器装备就怎么保,保障力量就怎么建”的新思路,及时转变传统的封闭式小区域保障的理念,对辖区内所有保障力量进行了优化整合。从各自为战的“诸侯割据”,到强强联合的“兵团作战”,有力地促进了保障任务的完成。

整合后的军内修理厂、部队修理队,在修理任务上进行结合,在设备资源上实现共享,形成了内部整合、任务结合、资源共享、技术协作的新型保障模式。2005年10月,海军在基地召开了特装装备技术保障力量优化整合现场观摩会,其经验做法被海军推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