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桅:中国将成全球化的捍卫者
[ 2008-01-31 16:21 ]

·西方反对西方?

新一轮全球化竞争,西方从攻势处于守势,出现了反对全球化,反对自由、平等、博爱的暗流,因而是现在的西方反对现代的西方。于是,有人说我们进入了后全球化时代。

西方反对西方,除了反全球化的部分美国势力外(因此也存在美国反对美国的现象),主要发生在法、德等典型的欧洲国家。这种“反”主要表现在“三反”、“五反”的不同层面:所谓“三反”,是相当比例的欧洲人存在较强烈的反全球化、反资本主义、反现代化(进化论)情绪;具体到“五反”,表现为反市场、反商业、反技术、反物质化、反美主义。

2005年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只有36%的法国公民说他们支持全球商业的基础———自由企业制度,这是所有22个受调查国的唯一例外。在德国,2007年时支持社会主义观念的人达到47%的历史新高;相比而言,1991年时这一比例只有36%。一些法国、德国教科书将全球化的前景描绘为回到黑暗时代;学生们认定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在现在的全球化条件下只有破坏,没有创造———创造也是与失业、犯罪、技术奴役等负面现象联系在一起。鉴于他们对企业的失望,于是把目光纷纷转向政府,主张管理全球化……

这种“三反”、“五反”现象,存在公平对抗自由、感性对抗理性、社会对抗市场、世俗化对抗宗教化的社会思潮背景。公平与效率的古老悖论,在西方社会再次发酵。西方社会对公平贸易的呼吁盖过了自由贸易的声音。随着全球化发展到人的阶段,感性的、多元的声音盖过了理性的声音。在全球化进入金融资本主义阶段,国家资本主义模式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提供劳动力或资源优势所积累的大量贸易顺差,以主权财富基金的方式重新投资西方,引起西方的反弹。

《大转型》一书的作者卡尔?波兰尼指出,资本主义经济是受着两个方向完全相反的力量作用的,一个要释放市场力量,另一个要保护社会。19世纪末西方各国积极释放市场力量的努力,到了20世纪初制造了资本主义的一场重大危机,而西方各国在大萧条前后保护社会的努力则直接导致了法西斯主义、社会主义和罗斯福新政的出现。现在的情形,就有点像20世纪上半叶社会主义思潮在欧洲乃至世界的扩张,不过前者是资本主义危机使然,后者是全球化进入非西方化阶段的产物,以主张公平贸易、倡导社会平等和反全球化形式呈现。

由此可以追溯到西方文艺复兴红利即将用罄等深刻内涵。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构成的“金砖四国”,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构成的“展望五国”的崛起,正在回归世界作为多样性存在的自然状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