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与BBC辩论“普世价值”
[ 2008-09-24 10:15 ]

BBC:对不起,打断一下,请问司马先生,到底谁是好的政治家,由谁决定?你认为决定权在谁手里?

司马南:是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谁是好的政治家?决定权在人民,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没有分歧。分歧可能在于,究竟如何才能体现人民的意志?怎么才能做到让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因为人民不可能直接行使权力,必须有个办法把人民的意见集中起来,而后交由政府来行使管理权。这个过程,世界上各个国家采用的方法不尽相同,刚才说了,连英国美国都不一样。

那么,是不是只有一人一票的票决形式,才能体现人民的意志?台湾人民的真实心愿,就是选举陈水扁这样的人在台上恣肆8年吗?美国代议制具体形式,果真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吗?美国总统就偏偏应该出在那么几户人家嘛?事实上到底是全美国人民投票选举总统,还是两千精英通过区区几百人的“选举人团”来最终决定美国人命运?您应该比我了解得更多……

我们再退一步,如果承认美国的具体的民主形式是普世价值,那今天美国并没实行的一人一票的票决式民主啊,我们为什么要贸然实行?这岂不是太超前,比美国还美国吗?坦率地说,确实看不惯有些人,他们称普世之词,行极端之实,抽断本民族的历史丑化现实社会,一门心思狂飙突进,不好沟通很难理喻。从对国家负责任的角度考虑问题,中国需要有一种保守的力量做一点制衡。本人扮演的角色就是在博客里讲一点保守的观点……

BBC:丑化社会?什么意思?如果是指媒体的工作,监督政府敲打政府,不正是新闻媒体应该做的事情吗?

司马南:……是的,您说得很对,我赞成您的基本说法,政府应当接受来自人民的监督,包括媒体的监督,媒体责任之一便是监督政府。但是,如果因为获得了监督政府的权力,便失去公正的立场和客观的态度恣肆而妄为,不论政府做得对与不对,都把你拉出来,按照所谓普世价值的标准进行敲打,甚至不惜歪曲事实,这显然是监督者涉嫌滥用权力,当然是不能被允须的。

媒体本身要不要讲公正?要不要尊重客观事实?要不要对事情的真实性负责任?这本来是不需要回答的伪问题。但是最近的杀人案,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思考这个问题。一个长于运动的北京青年,在上海连杀了六个警察,这种极端的杀人行为恶劣的刑事案件哪国没有?英国没有吗?美国没有吗?西班牙没有吗?美国校园连环杀手案,韩国青年报复杀人案,包括那种更病态的奸后灭尸的极端案例……本来是整个人类的溃疡(普世溃疡?),未必和一国的政治制度相关联,但是中国国内某媒体,他们的评论员文章连同他们推出的长篇通讯,却用貌似中性的笔调事实上颂扬杀手,称其不畏死而怕受委屈,处处讲规则。这样,把一个刑事案件简单地归结为政府政策有问题,中国的制度有问题,是中国制度造就了杨佳极端案例。这种做法称得上是客观公正负责任吗?媒体借此机会煽动对政府的不满,这不是帮忙,这叫裹乱……

BBC:对不起,打断一下,司马先生,报纸报道案件,怎么能说他“煽动”什么?本来报纸就有不同的报道角度,为什么会有“煽动”的说法?

司马南:只选取部分事实,来为自己的激进观点服务,从而加剧一些人对社会对政府的不满,在您们英国怎么说呢,不叫煽动?叫误导吗?对一种行为的认定,必须建立在具体的语境下来进行分析,公民司马南认为他们的某一篇文章是“煽动”,先生要是认为这个词用得不妥,我可以用一个中性一点的词,说他们“过激地批评,不负责任的批评,失去公正立场的批评”,这样可以吗?

BBC:你的博客很有名了,文章写的很尖锐,有影响。你写什么…可以写什么,大家都看到。有人因为写了文章…监狱,被剥夺了工作的机会…你怎么看?

司马南:谢谢您表扬我。您是说有人写博客,进了监狱了?对不起,没太弄清楚。您说的这个先生,他报道的是事实,然后被法院误判了?还是报道得有问题,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到底是什么问题?您的意思是说别人没有写作自由,而司马南有自由?

BBC:不是,不是这个意思……有人说司马南是为共产党说话,唱赞歌的人,反对市场改革自由价值……我反对他们对你的说法,不要那样说……是不是不唱赞歌就会被打入冷宫呢?反映社会现实,描写一些存在的问题会怎么样?

司马南: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是不存在的。不唱共产党的赞歌,就被打入冷宫吗?不存在这个问题。共产党也不需要每天听人在博客里给自己唱赞歌。我建议您走近中国人,随便问问写博客的网民,同时建议您走近共产党,近距离的了解他,您会发现很多和西方媒体报道的不一样的东西,信息的有限性,会导致结论的有限性。

您知道吗?中国共产党党校的大门口,挂着毛主席喜欢的名言“实事求是”,今天的共产党奉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百姓将此直接解读为“亲民”。这个“亲民”思想了不得,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传统, 最古老的经典《大学》中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亲民思想”与“以民为本本固邦宁”(这是更早的经典《尚书》里的话)的思想同为中华文化的源头中,可以称作“万世一系”的中国传统。多了解一些中国的实际,您会发现许多传闻查无实据,更多的现实比司马南讲得更生动丰富。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