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海南建省历程回顾
[ 2008-11-17 14:56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在海南省海口市新港码头门前,曾有两棵高大的椰树。

1992年,因城市改造需要,政府部门打算砍掉这两棵椰树,然而此举招致众多市民反对。这些市民都是当年的“闯海人”。他们从祖国各地远赴海南,初踏海岛之际,见到的就是这两棵椰树。椰树已仿若这些漂泊者的亲人,砍倒椰树,就伤及回忆,也断了念想。

改革开放以来,海南作为最大的开发试验田,承载了无数人的理想。20年间风云变换,海南成为梦想的舞台。

昔日海岛

潮湿的海风掠过琼州海峡,扑上海口白色的沙滩,吹得沙滩边的椰树瑟瑟作响。椰树之下,两名民兵怀抱钢枪站岗,眺望着海天交界之处。

此时,共和国的史书已翻至1979年。在隔海相对的雷州半岛及其更北的辽阔土地上,诸多变革开始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然而这种改革风潮似乎被沧海所阻,尚未传至海岛之上。

在海口出生的李兰记忆中,当年的海口城区如同一个小型乡镇。街头上行人稀少,偶尔穿行着几辆人力三轮车,难觅汽车踪影。

李兰出生于1959年,和众多海南本地人一样,她是在军队内长大的。她的父辈早年参军,随四野一路南下,建国后便驻守在海南岛。

建国后的海南隶属于广东省,称作广东省海南行政公署。这个地处祖国南天的海岛,一度是重要的军事基地。彼时,日后闻名天下的三亚亚龙湾内,诸多地堡遥遥相望,地堡之间战壕相连,战壕边则遍布着铁丝网与地雷。

李兰虽然身在军队,甚少踏足海口城区,但在仅有的回忆中,扑面而来的仍是贫瘠的画面。海口城区内,纵横着泥泞的土路,土路边是低矮的平房。平房间偶尔穿插着白色的二层小楼,带有典型的南洋风格。这些白色小楼多为华侨回乡时修建,它们一度成为海口城区最奢华的建筑。

闭塞的环境与落后的生活,让许多人选择离开。李兰在军队的长辈们退休后,多选择回原籍或到广东与湖南的干休所内休养。

海南的故事随着历史的脚步在发生变化。1980年,中央已在广东省先后设置了3个经济特区,从彼岸吹来的海风中,开始酝酿着躁动的气息。

1980年6月底,国务院和广东省召开了海南岛问题座谈会。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央召开的第一个关于海南岛开发的会议。此后,海南的种植业和农业开始活跃,岛上气象欣欣向荣。

1982年,词作家郑南前往海南采风,一路景象让他兴奋不已。在三亚鹿回头招待所内,他写下了一首歌词,建筑工人沈小岑用甜美的嗓音将其演唱,这就是风靡全国的《请到天涯海角来》。国人的目光开始凝视海南。

琼海惊雷

《请到天涯海角来》再一次热播,是在通往广东湛江的列车上,众多乘客要求列车员播放这首歌。在他们的心中,有着共同的目的地:一路向南,向南,直到海南。

这是1984年的夏天,海南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

关注的起因始于中央出台的一套关于海南的政策,这就是当时闻名的“11号文件”。

1983年2月起,中央召开关于海南开放开发的会议,最后形成《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并于当年4月1日转发全国。

“11号文件”给予了海南特殊的优惠政策,并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中国开放海南岛。一时间,“11号文件”被四处传抄,海南岛的地图在全国脱销,一再加印。众多“闯海人”涌向海南,形成了第一次海南热。

开发热潮让海南的官员们满心喜悦。1984年,海南行政区成立了“海南岛开发建设总公司”,海南行政区的主要领导姚文绪和雷宇分任总公司的正副董事长。

多年之后,雷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当年的海南岛基础设施很差,底子很薄,“我们依靠国家,但不能依赖国家,我们更不能躺在国家的身上,我们要自己想办法,现在办法送上门来了”。

雷宇所说的办法就是利用“11号文件”中免税等政策,选择进口国内稀缺物资,筹措资金,为开发建设进行原始资本积累。

此后,海南开始进口免税汽车。消息传出,举国震动,人们争相赶往海南,购买免税汽车。

汽车热潮迅速变得不可收拾。在那个酷热的夏天,汽车像潮水般涌进海南岛。全国各地的采购人员云集海口,一批批免税车跨过琼州海峡,通过雷州半岛的国道,源源不断地流向内地。

在李兰的记忆中,那一年,海口市众多学校的操场上,停满了丰田牌的小轿车和面包车。看车成了热门职业,看一天车便可赚数十元。

当雷宇等人意识到此举隐患时,“汽车热”已难以刹车。1984年1月至1985年3月,海南共批准进口免税汽车8.9万辆,实际到货7.9万辆,花费国家外汇10多亿美元,严重干扰了国家金融秩序。

1985 年初,中央和广东联合工作组前往海南处理“汽车事件”,未出岛汽车全部封存。“汽车事件”后,中央派出三拨人马考察海南。三拨人都反映了同一问题:必须尽快解决海南岛上的一元化领导问题。彼时,海南的行政体制为一岛三方,海南行政区、黎族苗族自治州、海南农垦组合成岛上的行政体系。“汽车事件”刹车不及,与这种多方体制有很大关系。为开发海南,海南建省已迫在眉睫。

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海南省正式宣告成立。13天后,海南省委、省政府举行了挂牌仪式。

李兰说,挂牌仪式那一天,《海南日报》特意出版了号外,满城人拿着号外奔走相告。街头上舞狮敲锣,鞭炮齐鸣,笑容挂在每一个人脸上。

初踏海南

海南建省的消息,在当时轰动了全国。

彼时,有深圳淘金热的先例在前。一个更大面积的“特区省”,充满着诱惑力。

于是,一股汹涌的人才大潮迅速结成,潮流涌动的终点是海南。无数带着梦想的年轻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赶往海南。

当时,“闯海人”多坐火车一路南下至广东湛江,再换长途汽车至海安码头。每日,码头的渡船都满客运营,售票处早早便挂出“票已售完”的牌子。售票处前人头攒动,焦急的人们一边咬着菠萝干充饥,一边打听着海南的讯息。

那些上船的人们,则挤在狭小的船舱中,一边忍受着难闻的气味,一边憧憬着未知的明天。人流自新港码头登陆后,便散落到海口的大街小巷。南腔北调口音的年轻人占据了海口所有的招待所。当时海口的人才交流中心内,堆满了登记信和求职表,共计有10万份之多,这就是著名的“十万人才下海南”的由来。

事实上,据统计,在1988年前后,共计有约18万人前往海南求职。住在招待所内的已是幸运儿,更多“闯海人”选择了在街头住宿。

此时,李兰已经从部队退伍,来到一家国企工作。她惊讶地发现,几乎在一夜间,海口街头变得拥挤不堪,大量身穿中山装的年轻人,枕着行李睡在街头。

艰苦的条件,并未打消他们的热情。在海口市人民公园东湖畔,有一段10余米长的墙壁。墙壁前每天都聚满人群,墙上贴满自荐书和招聘信息。人们习惯称这里叫三角地,称那墙为“闯海墙”。

除了自主下海南的年轻人外,更多“闯海人”是受单位公派而来。

1988年海南建省时,在遥远的黑龙江哈尔滨,郭凯正坐在办公室内填写报表。她从广播中获知海南的消息,却未想到一生与之结缘。

1990年2月,郭凯从广州乘机至海口机场,身上带着哈药集团的任命,她成为当时哈药集团在海南所有在建药厂、药行以及进出口公司的执行总经理。

从祖国的最北至最南,海南相对落后的生活,刚开始让她很不适应。“街上连红绿灯都没有,商店都自备柴油发电机发电”,郭凯一直奇怪,当年在如此的环境下,她却干劲实足。她说,她是被海南的创业气氛感染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新闻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