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海南建省历程回顾
[ 2008-11-17 14:56 ]

楼市狂潮

在积累了大量人才资源后,海南开始寻求经济腾飞的机遇。

海南建省之初,为鼓励开发,地价低廉。随后,因为优越的自然环境,海南很快便成为国内外房地产商首选的风水宝地。1991年,房地产大潮席卷而来,全国5000多家房地产公司云集海南,约占全国房地产公司的15%。

海南人李兰对这席卷而来的“地产热”感到眩晕。她说,那时的海口主要街道,天天仿若过节。道路两旁的椰树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横幅。横幅上写着各式各样的楼盘名称和房间。广告小姐身披彩带,乘着大大小小装扮花哨的广告车招摇过市。广播、电视和报纸上充斥着大量房地产广告。

在热潮席卷下,海口和三亚等热点城市的房价一路攀升,从最初的数百元升至令人瞠目的数千元乃至上万元。李兰回忆,1992年,房地产最热时,海口一处写字楼开出了每平方米一万多港币的天价。

彼时,海南民谣称“大老板建大楼,小老板盖小楼,没钱的炒楼花”。众多炒地者开始了击鼓传花的游戏,一处尚未兴建的楼盘,转手数十次,即变成了天价地产。

在炒地者的手中,流传着一种“红线图”。所谓的“红线图”,即土地部门签发的关于获批土地的范围和位置的草图。就是这种简陋的图纸,却在炒地者手中成为空中楼阁的凭证。

当遇到买家,炒地者便拿出皱巴巴的复印的“红线图”,即便上面看不清方位、面积和地貌概况,但双方已可以商谈。买家说好价格后,便会复印下“红线图”,然后摇身一变也成为炒地者,寻找下一个猎物。

一张“红线图”,可以串起十几个买家。最终,链条终端的买家将天价资金交付银行的公共户头,真正的买卖双方才能见面,中间的炒房者则在收取中介费后四散离开。

当年的海南,演绎了无数传奇故事。然而这出荒诞剧终于在1994年戛然而止。

彼时,海南被圈占而长期闲置荒芜的建设用地达2.38万公顷;455万平方米的空置商品房长期无人问津;工、农、中、建四家商业银行被占压在荒地、空房和烂尾楼上的资金达430多亿元。人口700余万的海南,所积压房地产竟占全国的1/10。

1994年,中央实施宏观调控,银根紧缩,海南被抽走绝大部分投资房地产业的银行贷款。一夜之间,数百亿元被冻结。

几乎同时,大量房地产公司倒闭或者撤出,留给海南的是众多的烂尾楼。随着楼市崩溃,连锁反应开始发生,大量项目因缺乏资金下马,更多企业退出海南。

此前在1992年,郭凯已经离开了哈药集团,下海经商。1994年时,虽然主营的是进出口贸易,但她仍感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寒冷。因为多家公司倒闭,郭凯一度为三角债头疼不已。

海南的烂尾楼一度存在了很长时间。直到本世纪初,海南省处置积压房地产工作小组才逐步开始烂尾楼的处理工作。

截至2007年底,海南的闲置建设用地绝大部分被收回或盘活,占闲置总量的98.13%。

旅游胜岛

楼市狂潮后,海南陷入了“三年低迷”。自1995年开始,连续三年,海南的经济增长率都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海南开始在反思中,摸索着前进的道路。

1998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视察海南。他提出,只要真正抓好热带农业和旅游业,海南就可富甲天下。

此后,海南省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目标,生态旅游和热带农业成为重要产业支柱。

2000年,央视到三亚拍摄新世纪的第一缕阳光。橘红色的太阳跳跃出海面那一瞬,一名小男孩拉着小女孩,踏着银色的沙滩走到海边。众多国人在21世纪第一个清晨,听到了海南的名字,带着熟悉和久违的味道。

此后,随着两个黄金周的火爆,海南的旅游市场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游人,选择游览天涯海角,去触摸椰风,品尝海韵。

三亚亚龙湾的名气越来越大,被誉为亚洲第一湾。李兰说,上世纪90年代初时,她曾去亚龙湾游玩。当时的亚龙湾海滩上仍林立着大量仙人掌,“两个看门小伙子腿一横就算是入场口,花5角钱就可以进去”。而今的亚龙湾让李兰感慨不已,碧海银沙配上高档的公寓酒店,一切宛如天堂。

“闯海人”郭凯也是在新世纪时与旅游结缘。2000年,她和丈夫前往博鳌筹办商业会议时,被博鳌边的万泉河美景深深吸引。

那是2000年秋天,郭凯泛舟河上,两岸徐徐展开的是水墨般的山水和黎族古朴的村舍。在和丈夫商议后,出身进出口贸易的郭凯投身了旅游这个陌生的行业。

郭凯前期购置了近百条橡皮筏,几年内陆续投入数千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率先打造出“万泉河漂流”的品牌。这一品牌很快得到游人青睐,万泉河成为海南著名的旅游项目之一。

2001年2月27日,万泉河边的博鳌小城也变得天下闻名。当日,博鳌亚洲论坛成立大会举行。博鳌亚洲论坛成为首个永久定址在中国的国际会议组织。

两年后的1月7日,建设多年的粤海铁路通车,加上于1999年通航的美兰国际机场,海南与世界的沟通越来越紧密。更多的游客涌向海南,并把海岛的美丽分享给世界。

阳光海南

2008年,海南建省20周年。

4月26日,一如20年前,《海南日报》再次出版号外。

在海口市人民公园东湖畔的三角地内,当年的“招聘墙”早已不见踪影。每逢黄昏,总有“闯海人”携子女踱步于此。

海口城区较20年前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新区的滨海大道两侧,新式楼宇林立,玻璃窗上闪耀着大海的光芒。城区内的小白楼早不复当年的显赫,破旧的小楼掩映在高楼的影子里,墙体上带着风雨的痕迹。

新港码头前的那两棵椰树最后还是被砍掉了,那里拓展了一条更宽的大路,新的椰树已被种下。虽然树没了,当年那些“闯海人”,却已真正地在海南扎下了根。

李兰已离开当年就职的国企,投身于一家私企,高额的薪酬让她购买了一套160余平方米的新房。

“闯海人”郭凯则在旅游业外找到新的精神家园。她发掘出黎族的传统黎锦手工艺术,黎锦也成为海南旅游时最热门的纪念品。因为开放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央电视台采访她并将她命名为“天涯织女”。

成名后的郭凯说,“闯海人”要对海南做更多的文化贡献。

20年的时光转瞬而逝。窗外的海口,椰树摇摇,阳光满城。

记者王鹏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新闻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