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三:科学决策——从“三拍工程”到“集中智慧”
2005年,环保总局叫停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引起全国关注。与叫停的大型电力项目相比,规模要小得多,但这一标志性事件却让人们看到了政府决策的科学与民主。
从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引起游人注意,到媒体报道关注事情进展,不到一个月时间,环保总局要求铺设防渗膜暂停施工,进行环评。2005年4月,圆明园整治工程听证会举行;8月中旬,圆明园管理处按要求进行整改。“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和单位表现出的态度,无不体现了对法律的尊重、对民意的尊重、对科学的尊重。”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说。
以往,“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三拍工程”屡见不鲜。现在,从工程项目上马到涉及民生的政策法规出台,从政府规划的公布到起草政府工作报告,在重大问题上广泛听取民声、集中专家智慧,正在成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体系的必要前提。
沪杭磁悬浮线路调整,有关部门开设意见征询点,开通热线电话,请专家进一步论证,公众有充分的快捷渠道表达意见和建议。北京修建地铁五号线,政府部门采纳公众建议,增资7000万元加建了“天通苑站”……如今,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开始把科学民主决策作为自觉行动。
关键词四:政务公开——从“信息闭塞”到“以公开为原则”
一直以来,“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成为一些政府部门的写照,对公众质疑的某些事件或问题,个别官员甚至用“无可奉告”这样的“外交辞令”来搪塞。
5年来,政府力推信息公开、政务公开,政府网站、新闻发言人、直播新闻发布会、百姓明白卡、政府公报、“政务超市”等新生事物被人们熟识。
“小电话折射政风大变化。”昆明市新近公布领导干部联系方式的做法,引起社会对政务公开的热烈议论。在吉林省松原市务工的100多名农民工抱着试试看心理,向市长热线反映企业欠薪问题,没过多久,市里就派出调查组,被拖欠的20万元在年前拿到了手。
群众的切身体会源自信息发布制度改革。“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5年来,国务院74个部门和29个省区市建立了新闻发布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发言人成为联系公众与政府的桥梁。尤其是在处置非典、重大安全事故等过程中,逐步完善了“以公开为原则”的信息发布制度,让广大群众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事态进展,增强防范意识。
江苏籍司机赵全对前不久因雪被堵在京广线的事情记忆犹新,让他感受最深的是,沿线的政府部门不断利用广播和手机短信告知受堵人员抗灾进展,增强他们战胜雪灾、平安回家的信心。他说,在最危难的时刻,政府用实际行动体现“人民政府为人民”的浓浓情怀。
“知情是取得共识的基础,在群体利益诉求日趋多元的社会条件下,政府要把行政意图和可能出现的效果向公众讲清楚,就能获得良好的互动和配合,减少政策执行中的摩擦力。”南京大学风险与保障研究中心教授朱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