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船长漂流记
[ 2007-10-18 16:49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小陆,你被选为十七大代表了!”当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领导告诉陆会胜这个消息时,他没了平时的幽默,只是傻傻地笑,点点头表示知道了。外人看不出来的是,他的背脊不自觉地挺了一下,那种久违了的“悬梁刺股”的感觉又回到了他的背脊里。这种感觉,在他担任“大洋一号”科考船船长、“掌舵”中国首次环球科考的297天里,一天都不曾间断。

海上历险

2005年4月2日,能脱口说出这个日子的人,一定不止陆会胜一个。

这一天是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年纪念日,也是中国“大洋一号”科考船从青岛启航,横跨三大洋,进行中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的日子。科考预计历时300天,航行近6万公里。

青岛港碧海如镜、蓝天如洗。随着汽笛的一声长鸣,通体洁白的“大洋一号”缓缓离岸。码头上,无数亲人、朋友、同事挥起了手。站在驾驶室的陆会胜,穿着笔挺的船长制服。他注视着这一切,对自己说:“这次是我无数次远航中‘很平常’的一次,我只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但陆会胜知道,这样远距离、长时间的海上科考,在世界大洋科考史上都是少有的。海上工作繁重、单调而无聊,就连早已开展海上勘探的世界大国,几乎每次进行大洋科考,也只开展短期的专项定点科研调查。

陆会胜回过头,不再看渐渐变成小黑点的青岛港,而是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任狂烈的海风吹打脸庞。他对30个船员和42个科考队员发布了第一道“船长令”:“船上无小事,最怕的就是无所事事。一个工作日,对陆地上的人来说,是8个小时;但对船上的人来说,是24个小时。”

作为船长,陆会胜要对船上的每一件事负责。而最重要的就是“大洋一号”和全体人员的安全问题。

然而,一直运气不错的“大洋一号”,在离开夏威夷补给码头时,遭遇了飓风。

8月11日晚上11点,刚刚从甲板上巡视回来的陆会胜,顺手抄起桌子上的一幅画,把自己“摔”进沙发里。那是临行前,女儿陆怡为自己画的。画中的那艘帆船上,挂着中国国旗,在阳光明媚的大海上行驶,下面有一行字——“祝爸爸一路平安”。这是他每天疲惫时的唯一慰藉。此刻,看着女儿的画,他想起来了:明天就是老父亲的生日。由于长年在海上漂泊,他已经8年没给老人家祝寿了。在这个海上的暗夜里,对父亲的思念渐渐涌上了心头。

“嘀——嘀——嘀——”几声刺耳的气象预报预警声,让沉思中的陆会胜闪电般从沙发上“弹”了起来。附近海区的气象情况,对一艘船海上航行的影响至关重要。陆会胜接到报告:“大洋一号”航线的前方出现了两个飓风,风力已分别达到12级和10级,预计3天后与“大洋一号”遭遇。

陆会胜盯着气象报告,暗暗叫苦。此时的“大洋一号”,由于在第一个补给站——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波纳佩港没有得到足够的新鲜蔬菜,船上的人已过了40多天只吃土豆、海带和冻肉的日子,大家的口舌都生了疮。好不容易到了夏威夷,却因为手续问题,登陆请求被当地移民局拒绝。大家只能继续呆在船上,结果破了纪录——100多天脚不着地。现在,正是大家最苦最疲乏的时候,飓风竟然来了。

唯一的办法,就是调整航向。为了避免船员和队员们产生恐慌,陆会胜没有告诉大家真相。他一边向北海分局汇报,一边指挥大副绕航。知情的,只有船上的首席科学家。

但出航多年的船员们凭经验都知道,当船长和首席科学家同时出现在后甲板的那块“禁地”上时,一定是“出事了”。在暗沉沉的海洋上,大家互相看了一眼,心照不宣地继续坚守岗位——他们相信自己的“六船长”(陆船长)一定会处理好的。

“大洋一号”成功地避开了第一个飓风,变幻莫测的海洋开了脸:第二个飓风在洋面上消失了。要返回原航道吗?陆会胜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不回去,安全,但多绕航一天就多一天经济损失,而且会错过科考的定点;回去,肯定会有危险。

“没有人可以替我做决定。”陆会胜下令:回到原航道。

幸运的是,他们完成了定点采样后,第三个飓风才形成。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