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沃霍尔和马克1982拍摄的中国日报户外广告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英文《中国日报》5月28日报道:克里斯多佛·马可是一位居住在纽约的美国摄影师。作为美国波普艺术教父、20世纪艺术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安迪·沃霍尔的密友,1982年,他和沃霍尔一起来到中国旅行。
27年过去了,沃霍尔已经长眠,但现年61岁的马可,带着过往的记忆近期再次来到了中国,通过纪录片拍摄的方式追寻了1982年11月和“艺术教皇” 沃霍尔在北京 “著名三日游”的足迹。
他最近的纪录片中呈现了安迪·沃霍尔一段不为人熟知的个人史,并展示了中国上世纪80年代初的记忆片断。就此,他接受了《中国日报》(China Daily)的专访。
马可是个收藏家,在他的居所,他完整地保存了所有1982年他和沃霍尔来中国旅游时收集的相关物品,包括他们当时下榻的北京饭店提供的简易牙刷、商品的外包装、1982出版的中国当时唯一的英文报刊《中国日报》,还有大量他在中国拍摄的影像。
这些他都装在了友谊商店购买的一个旅行袋里。
最新的《安迪·沃霍尔:重回中国》的纪录片就是以马可打开这个沉寂二十多年的旅行袋,开启尘封的记忆开始的。
马可说:“这个旅行袋装满了珍贵的记忆,它是个有魔力的时间穿梭机,将我带回27年前和安迪·沃霍尔在北京游玩的日子。”
“我完好地用这个旅行袋保留了所有回忆1982年和安迪·沃霍尔旅行的材料,恰好和安迪·沃霍尔喜欢将某个阶段的物品放入大盒子里保存的习惯不谋而合--我们从来都不轻易扔掉任何东西。”
当马可谈到他和沃霍尔自1976年开始直到沃霍尔1987年离世十多年的深厚友谊,他说“我当时是活在他的哲学里的,我俩所见略同,我们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也都在影响对方--我和他都是收藏家,他是画家,我是摄影师,我们都和影像关系密切。”
马可新近完成的纪录片里面也展示了他当时为沃霍尔在北京拍摄的私人照片并结合他来到中国重走旅行路线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这些珍贵的影像和体验最后被搬上了荧屏。
马可说:“1982年来到中国我所拍摄的大量照片是我追忆往昔的线索,而这部纪录片则是更直观地记录我和沃霍尔在北京的那三天里什么时间、做了什么。”
马克和沃霍尔(右)1982年在天安门合影留念。
在这部长60分钟的纪录片,马可再次登上了长城,按图索骥,并意外地又找到了沃霍尔27年前在长城上留影的那面城墙,而上面的涂鸦印记一点都没有变化。
马可开玩笑似地说:“你看中国面貌变化很大,但是变中有不变。”
马可还特别找出了1982年来中国拍摄的一张China Daily的户外推广告的照片,他很高兴地告诉我们:“China Daily是他当年来到中国发现的为数不多的,用英文通过户外广告牌向西方推介自己的机构。”
另外,在和马可关于当今中国的谈话中,变化是他谈及最多的词。
“如果安迪·沃霍尔如今还在世的话(那么他今年该81岁了),他将会对他当初所预见的事物最终成为了现实而感到高兴—他当时的确预见到了中国也会有麦当劳,也会受惠于高科技——他是‘未来主义者’。”
马可补充道,中国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让它在20多年后看起来更加迷人,和上世纪70年代充满活力的美国纽约异曲同工。
“沃霍尔会喜欢这里并在这里发展艺术事业的。”
马可说与1982年相比,现在的中国的文化和艺术环境更加充满生气和繁华,并能够找到安迪·沃霍尔的影子。而1982年那时——中国没有口红,没有外国流行音乐,没有霓虹灯,没有夜总会和奢侈品……
马可说,“现在的中国年轻人的文化观念非常开放,反应也很灵敏,并且他们非常乐意去实验新的艺术。”
他说,中国的变化从中国的建筑里也可见一斑——在西方看来,中国再不是仅仅被紫禁城和天安门广场所定义,现今的中国已经连同中国国家大剧院、央视新台址、鸟巢、水立方等等宏伟建筑被广大西方人所称赞,而且中国的时尚也已经从80年代初清一色的毛时代装束大步向前演进了。
“现今中国,因为更具活力的文化和成功举办奥运过后不断增强的自信心而更迷人,”马可这样说道。(中国日报记者 张歆 编辑 张峰)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小档案
带五角星帽子的安迪·沃霍尔 (Andy Warhol)
安迪·沃霍尔 (Andy Warhol) ,本名Andrew Warhola,港台地区译为安迪·沃荷。
安迪·沃霍尔 (Andy Warhol) ,生于1928年,1987逝世,是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也是对波普艺术影响最大的艺术家。被誉为20世纪艺术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安迪·沃霍尔 (Andy Warhol) 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斯堡,是捷克移民的后裔。安迪•沃霍尔 (Andy Warhol) 从小酷爱绘画,曾在卡耐基技术学院(Carnegi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学习。
1949年(21岁)安迪·沃霍尔 (Andy Warhol) 离开匹斯堡去纽约寻找发迹机会,他明白要在美国的视觉艺术上获得成就,就必须让人们看到他知道他的存在,大众传媒给了他许多启示。
1952年(24岁)他在纽约以商业广告绘画初获成功逐渐成为著名的商业设计师,他设计过贺卡、橱窗展示、商业广告插图,这些经历决定了他的作品具有商业化倾向的风格。
1954年(26岁),安迪·沃霍尔 (Andy Warhol) 首次获得美国平面设计学会杰出成就奖。
1956年(28岁)和1957年(29岁)安迪·沃霍尔 (Andy Warhol) 连续获得艺术指导人俱乐部的独特成就奖和最高成就奖。
20世纪60年代,安迪·沃霍尔 (Andy Warhol) 开始以日常物品为作品的表现题材来反映美国的现实生活,他喜欢完全取消艺术创作的手工操作,经常直接的将美钞、罐头盒、垃圾及名人照片一起贴在画布上,打破了高雅与通俗的界限。
1967年,遭遇女同性恋者 Valerie Solanas 刺杀后一直没有康复,1987年死于外科手术,Valerie Solanas 被判3年徒刑,
作为20世纪波普艺术的最著名代表人物,他"歪曲或包装"过毛泽东、玛丽莲·梦露 (Marilyn Monroe) 、The Velvet Underground 乐队、可口可乐 (Coca-Cola) 、美元和 Chanel 五号,尤其是他对 The Velvet Underground 从内容到形式的设计,令这个乐队成了音乐史上唯一可以媲美"披头士"的奇迹,而 The Velvet Underground 自此就没有停止过他们对这个世界及其文化的影响。
安迪·沃霍尔 (Andy Warhol) 除了是波普艺术的领袖人物,他还是电影制片人、作家、摇滚乐作曲者、出版商,是纽约社交界、艺术界大红大紫的明星式艺术家。安迪·沃霍尔 (Andy Warhol) 的作品没有欧洲设计师那么观念化、哲学化、个人化,他的作品风格体现出了:实用主义、商业主义、多元化、幽默性。"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这是安迪·沃霍尔 (Andy Warhol) 留给媒体时代最乐观的寓言,但以其对当今艺术的巨大影响而言,他自己的15分钟还远未结束,无论是当时他所处的时代还是现在,对于美国还是世界,安迪·沃霍尔 (Andy Warhol) 都是个传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