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平壤:朝鲜经济开始复苏

2011-10-10 13:30:46 来源:中国日报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手捧一碗凉粉,把红辣椒似的佐料放进碗中,一位平壤妇女站在货摊前,细细品尝凉粉的味道。

数以千计的男女市民汇集起来,在这里摆摊,向顾客推销蔬菜或用品,从青椒到大白菜,从鸡肉到五金零件,乃至被认为最新式的家俱,当然也包括凉粉。在这个叫“统一大街市场”的地方,占地6000平方米,足足有1500个摊位。在高大的大棚式的建筑里,人声鼎沸。

如果在别的地方,它恐怕是最普通的市景了。然而,这个故事发生在朝鲜的首都。它的出现多少有些让人惊讶。至少在8年前,上述情形在平壤,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2003年3月9日,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将军亲自选址,在平壤市乐浪区统一大街一侧建设“统一大街市场”,当年9月1日对外开放。在平壤,规模与之相当的“市场”还有6个,其他24个街区还有规模小一些的“市场”20多个。这些被外界认为是历经数年的“苦难行军”结束的象征。如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已经成为朝鲜官方正式的口号。

中国记协新闻代表团一行五人,9月21日至28日赴朝鲜参观访问。在离开平壤最后一天的傍晚,中国记者走进了“统一大街市场”。这个“市场”,共分三个棚区,第一区出售蔬菜、禽肉、水产;第二区销售服装鞋帽;第三区售卖五金电器,甚至还有家装设计。

人头攒动。男女市民挤在一起,好奇地寻找新的商品,或者更廉价的用品。平壤官员告知中国记者,这里的摊主不是“个体户”,他们被称作 “个人经营者”,当然这个“市场”,也不能被叫做“市场经济”的“自由市场”,而是“市民商场”的意思。但是,“商品”意识很可能正在平壤苏醒——那些议价声、叫卖声,在这里此起彼伏。

在平壤仙桥针织厂,中国记者看到上百名工人在车间里忙碌。厂方人士说,这个有1200名工人的工厂,在“苦难行军”时产量大减,只能年产350万件针织品,而2004年以来,年产都在1千万件以上。在大同江畔,记者参观了朝鲜规模最大的纺织厂,这个工厂有8000名工人。该厂技术人员说,这个厂年产1.1万吨纺线、5万平米布匹,比“苦难行军”时增产了40%。

1990年代中后期,朝鲜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经济发展缓慢,粮食供应困难。那几年,被朝鲜官员称作“苦难行军”。有海外报章指,在这个2千万人口的“神秘国度”——“时光停止了流动”。前几年,平壤官方宣布说,“朝鲜满怀胜利结束了‘苦难行军’”。2010年年初,朝鲜官方发出“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实现决定性转折”的号召。

在青山合作农场,记者走进稻田。农场负责人说,稻米亩产大致在660斤。在去妙香山的高速公路两旁,金黄的稻谷长势良好。在大同江水果综合农场,挂满枝头的苹果即将下架。农场场长声明说,“可以放心吃,这里不施化肥,是‘绿色食品’”。

在万寿台议事堂,朝鲜劳动党中央书记局书记金己南接见了中国记者。金己南很高兴地对记者说:“今年以来,一切事情都非常顺利!”他强调说,中央“已经确定的、今年的工作思路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加强轻工业”。同时,这位82岁的政治家并不回避谈论朝鲜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用电仍然困难,等平壤两座水电站建成之后,情况就会好转了。还有,原来计划的10万套住宅的建设计划要向后推迟了,但有另外的2400套住宅改扩建任务要在明年4月完成。明年4月15日,是伟大领袖金日成诞辰百年,到那时,我们将开启建设‘强盛大国’的时代。”

金正日的身体健康状况,对朝鲜政经社会稳步发展的巨大影响不言而喻。在平壤的外国观察家发表评论说,金正日将军“看上去健康状况良好”,他“可以长时间散步,长时间参加会谈”,“头脑非常清楚”。将军“正在致力推动朝鲜的经济发展”。

中国记者下榻在平壤的高丽饭店。从32层的阳台,可以俯望半个平壤。临近的平壤火车站,一列列火车日夜不停地进出车站。一队队人流,在晨光中涌进地铁。火力发电站巨大的烟筒,在黄昏的薄雾里喷出一团团的白烟。入夜,在饭店客厅里,可以听到附近建筑工地上电锯或铁锤的巨大声响。105层的柳京饭店在停工20年后重新开工,外墙装修大体完工。时光,在平壤没有停滞不前。

“今天的平壤,真像一个大工地呀!”生活在朝鲜的外国观察家对中国记者发出惊叹。在主体思想塔顶端的观光台上,朝鲜官员说:“你看呀,那些建筑工地!”大同江畔,一座座大型起重机在建筑工地伫立。沿江的一些住宅正在被工人铲去外墙的旧磁砖,一些机关、工厂的外墙开始翻建。

在妙香山的溪流旁,一群群的朝鲜人在野外烧烤牛肉。在平壤凯旋门旁,8000市民涌入游乐场,过山车上的青年男女发出一阵一阵的尖叫声。在这个没有广告的都市里,如今也出现了街头广告——至少在去顺安机场的高速公路边上,已经耸立起一幅巨大的汽车广告牌。

提高劳动者积极性的措施,在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尝试。仙桥针织厂的女工挣计件工资。厂方说,“工人平均月收入有8000到1万朝元(相当于80到100美元)”。“‘包产到户’解决不了朝鲜的粮食问题”,平壤的一位哲学教授对中国记者说:“我们会进一步落实责任制”,但“不会利用资本主义元素发展生产”。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朝鲜官员一次又一次地讲到这组短语,似乎表明劳动党上下已经形成有关于此的共识。在送别中国记者时,朝鲜的高级官员再一次讲到,伟大领导者金正日将军“下了最大的决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八天七夜,中国记者此行平壤的印象是:朝鲜经济已经开始复苏。有关这个“神秘国度”,“时光冻结”的说法,“经济即将崩溃”的说法,看起来都不可靠。平壤,似乎正迎来新的生活。

(来源:中新社记者章新新 《中国日报》记者朱渊 编辑:孙恬)

编辑: 孙恬  标签: 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