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中文国际 观天下 知中国

分析称叙利亚危机难解难分 政治解决成关键

2012-03-22 09:14: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叙利亚自去年3月开始动荡,至今已一年,逐渐凸显为“中东波”中最难解的一幕。

叙利亚问题其实有两个层次。一是叙利亚国内斗争。在突尼斯、埃及大规模民众抗议推翻所在国家政权的影响下,一些人把叙利亚动荡视作另一场民众抗议。而一些人则认为,这种看法失之偏颇。叙利亚巴沙尔政权的确存在国内民众不满的弊病,但这种不满尚未演变为全民性的抗议示威。也有不少民众仍然认可巴沙尔政权,支持政府和反对政府的比例很难统计。

2011年的最后数月,叙利亚局势在某些因素介入下已悄然生变。早先的民众抗议让位于当局与反政府武装的频频交火。在局部武装冲突的情况下,民众有什么不满也不敢上街游行。因此,叙冲突的一方是政府及其强力部门,一方是反政府武装。普通民众则属于“沉默的大多数”,他们更渴望稳定。叙利亚民众见证了东邻黎巴嫩1980年代的内战,见证了西邻伊拉克2003年战争后的乱象。两个负面例子说明,无论是内战还是外部军事干预,都破坏了稳定,更没能植入西方式的民主。民众“中立”使得政局天平既没倒向政府也没倒向反对派。

当前形势下,叙利亚政府不可能作出实质让步。它仍然控制着军队,较反政府武装有明显优势。虽然镇压反政府武装带来人员伤亡,部分地区出现人道危机,但既然要维护政权,军事弹压就不可放松。在外界看来,假设叙政府军从冲突地区(霍姆斯、伊德利卜等)撤出,反政府武装将迅速“填空”,不仅危及叙政权对全国的控制力,也可能出现第二个“班加西”并招致外部军事干预。

反对派一方也不愿放弃抵抗。自去年3月以来,反对派从无到有,从街头抗议到武装斗争,已形成“叙利亚全国委员会”、“叙利亚自由军”、“叙利亚民族协调机构”三大分支,在黎巴嫩贝卡谷地、土耳其-叙利亚边境拥有武器走私、人员输送、物资补给的基地,并得到西方某些势力、阿盟的某种公开支持,这已非叙政府军所能彻底清除。但反对派内部矛盾重重。海外反对派与国内反对派、伊斯兰分子和世俗派各有立场,“全国委”和“自由军”还争夺军事领导权。因此,一些西方观察家认为光靠反对派推翻叙政权希望渺茫。政府军消灭不了反对派、反对派推翻不了现政权的情况还将持续。

叙利亚危机的第二个层次是国际博弈。叙利亚面积不大,资源也不丰富,却牵动着中东地区教派、民族、地缘纷争的敏感神经。从地区层面看,叙利亚身处中东大国土耳其、沙特、伊朗的包围圈,相关国家都希望在叙建立亲己政权。叙利亚危机还牵涉逊尼派、什叶派之争。在沙特等国的倡议下,阿盟站到了打压巴沙尔的前台,曾通过两个“阿拉伯倡议”,对叙经济制裁,要求巴沙尔移交政权,甚至呼吁向叙派驻维和部队。不过,阿盟虽态度积极,却不具硬实力。因缺乏集体安全机制,阿盟也没有快速反应部队。至今阿盟内部尚有分歧,沙特、卡塔尔若动用海合会安全部队将遭致其他阿拉伯国家反对。黎巴嫩、伊拉克两国什叶派力量较强,又不愿叙动荡波及自身,对叙局势基本“沉默”。土耳其积极扶持叙反对派,但也担心难民涌入、境内库尔德人借机闹独立,并不希望叙燃起大规模战火。

中东地区公开支持叙利亚政府的是伊朗。伊朗向叙政权提供援助,甚至派出军事顾问助巴沙尔维稳。因为巴沙尔若倒台,伊朗必唇亡齿寒。但是,伊朗自身承受的内外压力已经够大,很难想象其会为巴沙尔赴汤蹈火。伊朗的底线是在后巴沙尔时代确保自身的影响力。因此,虽然地区各国或“挺巴”或“倒巴”,但都无能力或无意愿诉诸武力。某些外部力量或明或暗地武装叙反对派,却不足以改变叙国内力量平衡。

地区层面解决不了问题,地区外势力介入就不可避免。阿盟虽然强调“在阿盟框架下解决问题”,但自从今年1月阿盟观察团终止使命以来,阿盟框架已被突破。叙利亚问题已成为国际政治博弈的一个抓手,“叙利亚之友”国际会议就是典型。叙利亚地处亚、欧两大洲结合部,也是美欧与俄罗斯两大板块的过渡区。谁控制叙利亚,谁就能在地缘争夺中占得有利地位。美欧坚定推动叙政权更迭,就是要割裂俄罗斯与叙利亚、伊朗之间的准同盟关系,在俄南部边缘制造事端,进一步孤立伊朗。

尽管美、欧、俄各方态度明确,但外间舆论预测它们并不会在叙问题上“死磕”。奥巴马政府奉行利比亚战事中实行“幕后领导”方针,无意亲自、立刻军事介入。没有美国为后盾,欧洲也不至于单干。没有外部武力介入干涉,也就不能实质性地改变叙政府与反对派的力量对比。叙政权仍将弱而不倒,反对派仍将散而不强。

正是因此,最近各方又重谈政治解决的必要性。于是,一个与叙利亚问题没有纠葛的非洲人安南被推举为联合国-阿盟联合特使,承担斡旋重任。应当真诚地希望他的努力能有成效。否则,叙利亚将陷入内斗僵局持续难解、人道危机不断加深的悲剧命运。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王菁)

编辑: 王菁  标签: 叙利亚 政治博弈 反对派 阿盟 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