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控烟背后的利益角逐:烟草企业干扰日益明显
与此同时,现有对于烟草的管理体制成制约控烟重要掣肘。
中国控烟协会常务副会长许桂华称,“烟草专卖局与烟草公司是一个班子、两块牌子,这使政府监管难以到位。”
有专家认为,政企合一的烟草专卖体制客观“纵容”烟草专卖机构“恣意”违法。一些机构出于行业利益和地方利益,经常无视《反垄断法》、《广告法》、《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推行违法广告,违规定价,个别地方甚至利用行政权力排除和限制竞争。
此外,不少地方控烟法规存在落地难问题。有调查显示,目前地方控烟立法存在主体不清,法律效力等级过低,落实难等问题。长期关注控烟的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晨光表示,目前一些地方性法规可操作性不强,出现违规吸烟时“谁来监管”成重要问题。
知名“控烟斗士”、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杨功焕坦言,“虽然控烟形势在整体上已有很大进步,但仍存在控烟和反控烟的激烈博弈。”
从观念和法律入手变革
近日发布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专家建议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到戒烟门诊戒烟或可享医保报销,公安等执法部门有望加入控烟,公共卫生间拟划入禁烟区等控烟的最新举措引发民众热议。
有业内人士认为,控烟工作难点还是认识问题。部分立法人士认识不足,甚至持反对意见阻碍了法律建设进程的推进,造成执法主体不明,惩罚不到位等问题。
中国疾控中心控烟办主任梁晓峰认为,目前大部分省市仍是按卫生部的部门规章进行控烟,其强制性不强,惩罚措施不到位,是民众感觉控烟效果不明显的主因。他建议可借鉴5月31日新出台的《哈尔滨市防止二手烟草烟雾危害条例》和《天津市控制吸烟条例》中相关内容,因为两个条例的亮点均在于,强化了执法,明确了具体责任,具有相当程度强制性,尤其对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的禁止吸烟做了“强制性限制”。
谁来监督执法也是问题。长期致力于控烟政策研究和推动的杨杰博士认为,首先应建立完善的公众监督机制,由专业人员对举报电话整理分析和形成报告,定期对社会发布;此外,还应聘请专业调查公司对法律实施效果进行调查,媒体也应不定期进行监督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