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MS中进行粒子碰撞试验的示意图,该试验是发现希格斯玻色子的主要方法。
彼得·希格斯教授在研究成果发布会现场听到希格斯玻色子被确认发现的消息后,激动地流下热泪。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12月20日的报道,美国《科学》杂志当天公布了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有着“上帝粒子”之称的希格斯玻色子的相关研究成果被评为“2012年最重要的科学发现”。
早在1964年,在爱丁堡大学工作的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就提出了希格斯玻色子这一概念,并认为该粒子是物质的质量之源,其他粒子是在希格斯玻色子构成的希格斯场中“游弋”,受其作用而产生惯性,最终才有了质量。但科学家们却一直未能发现该粒子存在的证据,所以希格斯的理论也一直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
今年7月,位于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其两个强子对撞实验项目——ATLAS和CMS均发现一种新的粒子,具有和科学家们多年以来一直寻找的希格斯玻色子相一致的特性。
《科学》杂志认为,这一发现把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拼图中的最后一块填充到位,虽然尚不清楚该发现会把粒子物理研究引向何处,但其对物理学界的重大影响不容置疑。
除此之外,《科学》杂志当天还公布了2012年度的其它九项极具突破性的科学成就,具体如下:
***丹尼索瓦人基因组
德国科学家利用一种将特定分子与单股DNA相结合的新技术,仅用一块远古人的指骨碎片,就完成了早已灭绝的丹尼索瓦人的基因组测序工作。
***用干细胞生成卵子
日本京都大学研究小组证实,他们首次利用实验鼠的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成功培育出具备生育能力的卵细胞。这一成果为研究基因及其他影响生育和卵细胞发育的因素提供了强有力工具。
干细胞是人体内可以转化为各种器官和组织的细胞,以往的干细胞研究主要使用从胚胎中提取的胚胎干细胞,但这常引起伦理争议。2007年,日本和美国科学家分别宣布独立发现将普通皮肤细胞转化为干细胞的方法,这样得到的干细胞称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的功能相差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