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学奖10月8日颁奖,希格斯波色子呼声极高。图为彼得·希格斯,该粒子以他的名字命名。
比利时科学家恩勒特。
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于10月8日揭晓,比利时科学家弗朗索瓦·恩勒特和英国科学家彼得·希格斯共同获奖。他们在希格斯波色子的研究方面做出杰出贡献。有“上帝粒子”之称的希格斯波色子研究去年曾和大奖失之交臂,今年得偿所愿。
恩勒特和希格斯分别是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和爱丁堡大学的荣誉教授。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共计800万瑞典克朗(约合764万元人民币),将由2位获奖者分享。
有理论物理学家表示,如果没有希格斯波色子,人类和宇宙中其他原子根本不存在。外界干脆昵称其为“上帝粒子”。有科学家表示,在宇宙形成早期,物质和反物质的粒子数量不同,恰恰是希格斯波色子的杰作。此外,希格斯波色子还决定了暗物质的密度。
希格斯波色子获奖呼声很高,得奖可谓众望所归,不过评委同样面临难题。诺贝尔奖最多只能3人分享,但众多科学家在这一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究竟颁奖给谁,难以取舍。恩勒特、希格斯等6人分别于1964年发表相关论文,阐述相关理论。201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科学家通过大型强子对撞机确认发现了希格斯波色子。而该委员会中,共有大约6000人为此做出贡献。
2012年诺贝尔奖颁奖期间,希格斯波色子就呼声很高,但最终失之交臂。法国科学家阿罗什和美国科学家维因兰德爆冷得奖。他们独立发明、发展了科研方法,能够测量、控制粒子的个体,同时保持其量子力学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