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1月20日,美国驻中国大使骆家辉发表声明,宣布因“个人原因”将辞去已担任了两年半的美国驻华大使职务,重返故乡西雅图与家人团聚。
作为历史上首位华裔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从2011年8月赴任途中、在西雅图机场尚未登机起,就成为中美传媒、网络和公众高度关注的人物,两年半来更经历了“双肩包佳话”、成都王立军闯馆事件等轰动性大事,亲历了中美关系令人印象深刻的跌宕起伏。他未必是历任美国驻华大使中“来头”最大、就任前地位最高、或知名度最广的,甚至也远不是中国了解最多的,但无疑是在华期间人气最旺、新闻曝光率最足的。这样一位美国驻华大使的离任,除了骆家辉本人在辞职声明中所言“个人原因”外,是否还有其它因素?
大使是派驻一国的最高外交代表,是一国驻外的“总公关”,按照骆家辉本人在辞职声明中的话,就是要在驻在国“体现先进的美国价值观”。应该说,在这方面,骆家辉十分敬业、努力,不论公开外交、礼仪场合,或看似个人、私下和闲暇场合,都十分注意身为美国驻华最高国家代表的身份、形象和使命,从赴任一刻便悄然开始的形象塑造,不仅仅是个人公关品牌、也是美国国家形象的一次“再锻造”,并一度取得令人瞩目的效果。
但毋庸讳言,他的这种公关形象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鲜感的流失,和受众对某些媒体、个人过犹不及言行的逆反抵触心理,开始呈明显递减效应,不仅“投入产出比”不断下降,甚至对舆论媒体的吸附效应也开始递减。在这种情况下,不论美国政府,还是骆家辉本人,都势必作出一番慎重的重新考虑。作为曾一任商务部长、两任华盛顿州长的华裔政界精英,骆家辉已在驻华大使任上获得“至高荣耀”,大可见好就收,重新开启另一段精彩人生;而作为美国政府,也可借驻华大使人事的更迭,更新一下美国国家形象在中国“品牌公关”的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