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在华部分外国专家亲切座谈。包括中国日报海外版执行主编拉维(Ravi Shankar Narasimhan)在内的70多位外国专家受邀参加。23日,拉维发表回忆文章,盛赞李克强总理对外国专家的重视。以下为文章摘要: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官方活动是如何有序开展的,就来看看我这次参加座谈会的一些经历吧。
下午2点45分,70多位外国专家从外国专家局搭乘三辆大巴车出发,前去参加定于下午5点举行的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的座谈会。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国务委员杨晶、杨洁篪出席座谈会。
北京下午的交通很是拥堵,需要格外注意,但我们还是比预订时间提前抵达。在指定的时间,各门瞬间开启,富丽堂皇的景象映入眼帘。安全保卫严格,但检查迅速有效。机场安保人员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示。
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在两座壮丽的报告厅和宴会厅找到各自坐席。就坐后,我们发现“伊莎贝尔•克鲁克”将坐在总理旁边。一阵低语顿时传来“她是谁?”
由于不准使用电话和笔记本电脑,我们只好依靠回忆。我回顾发表在《中国日报》上的文章寻找答案:94岁的加拿大人类学家,曾执教北京外国语大学,在中国度过了她75年的时光。
“这是文化”,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教授科瓦连科说。好像怀疑其他国家失去了自己的传统,他礼貌地打听其我的祖国——印度的文化。
我试图让他相信,尽管遭遇了几个世纪的入侵,但我们已经努力确保文化意识的完整性。但我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和他们的领导人对帮助过自己国家的外国人的敬畏感是无与伦比的。
我给科瓦连科举例说,几乎每个访问印度的领导人都要去会见柯棣华家人。柯棣华医生在1937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拯救了许许多多中国士兵的生命,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传奇,每个学生都知道他。李克强总理去年首次以总理身份出访印度时,就在孟买会见了柯棣华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