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小额贷款公司里,阿里小贷不一定是最赚钱的,但一定是名声最大的。
近日因为版图扩张至全国、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成立、推出“信用支付”等举动,一再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一时之间,阿里巴巴要进军银行、在金融领域攻城略地的声音不绝于耳。
它首创了线上从风险审核到放贷的全程网络进行模式,同时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比如和东方证券合作信贷资产证券化。据传首批额度为50亿的“阿里巴巴1号”小额贷款即将通过证监会的审批面世。在拓展资金来源上,阿里小贷一直在引领潮流。
3月,阿里小贷宣布计划将版图扩张至全国,且将借贷范围由小微企业扩大至普通消费者。它正在用一些细小的变化改良中国小微企业面临的金融生态。
6月,阿里小贷即将向各种金融机构开放,向平台化迈进,更是引来市场无限遐想。
“它做到银行不能做到的事情,就是因为它基于强大的数据实现量化放贷,降低成本并且获得风控最需要的征信数据。”一位银行监管专家评论。
但基于数据的量化放贷模式能走多远,是阿里小贷的新命题。
“数据”代替“人工”
“如真正构建大数据,其实应政府来牵头,目前数据都被分散在各个行政系统和商家手里。”陈宇认为。
对阿里金融来说,最让人畏惧的莫过于阿里巴巴集团庞大的客户数据资源。阿里将自身网络内的客户交易数据,例如客户评价度数据、货运数据、口碑评价等进行量化处理,同时引入外部数据,例如海关数据、税务、电力等加以匹配,从而形成一套独特的风控标准。同时建立中小企业贷款的数据库模型,进行数据库跟踪管理。这也是其核心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