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如此,《细则》的出台已极大地压缩了打车APP的盈利空间。打车APP完全不参与平台分成和广告收入又是否合理?
赵冬表示,《细则》在试运营期间应该会有进一步的沟通,有关部门也不会白白让打车APP去做“公益”,而不顾及其是否营收,从市场规律去看,打车APP未来可能会考虑在增值收费上探索其他路径。
不过,赵冬也承认,取消打车APP的加价模式后,出租车司机安装打车APP的积极性会受些影响,打车APP在市场推广上也失去了杠杆的撬动作用。目前,各家主流打车APP的加价订单平均占到总体订单的20%左右。
对于未来的盈利模式,嘀嘀打车投资人、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也没有做出直接回应,他只表示,打车APP的未来之路仍充满希望。虽然目前政策对市场不利,但只要有较大的需求量,等玩家由少变多后,市场规则总会改变,价值也终将会到达。比如一个大胆的猜想是,基于打车APP用户端庞大的数据量后,在打车目的地方位推出附近的本地生活信息服务。
而启明创投合伙人胡斌则表示,打车APP知道很多用户的打车信息,也知道很多司机的行车路线,基于大数据的积累和挖掘,未来打车APP可以把有价值的数据销售给第三方机构获利。
北京规则会否引发全国流行?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对本报记者表示,与深圳市有关单位此前直接勒令出租车司机卸载打车APP不同,北京市则采取了让打车APP接入官方系统、统一管理的做法,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也是对打车APP的市场认可。
赵冬认为,由于国内每个城市的文化特点及交通系统状态不同,北京的《细则》出台不会过多影响其他城市的相关政策制定。
比如,上海的出租车市场由大众、强生、巴士、锦江等四大出租公司主导,其中大众和强生每家都有2万辆出租车,而北京的出租车除了几家较大的外,其他的都较小,便于市场的调度和整合。而在容易整合的市场环境之下,北京对于打车APP的管制态度则会较为严厉。
不过,《细则》的出台对已取得市场优势的打车APP也有好的一面。赵冬表示,接入96106平台后,快的打车在北京市场的用户量有了更快的增长。目前,由杭州起家的快的打车已进入北京市场,在北京出租车覆盖量接近3万台。
但这对一些新兴的打车APP的生存环境将更为考验,使其在推广初期失去了额外加价服务的差异化优势。赵冬表示,目前,快的打车每年的市场费用在数千万级别,并已做好了“烧钱”3年以取得市场优势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