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1月3日见报言论版文章:“货币战争”之说已经风靡全球,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全世界最多外汇储备的中国树大招风,西方国家正竭力将挑起货币战争的帽子扣到中国头上,美国某些政客更企图将汇率与贸易战挂钩,从而将目前还只是形象说法的“货币战争”发展成为现实,其中最引人瞩目者莫过于美国众议院9月29日以348∶79高票通过的针对人民币的《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这部法案将中国或别国汇率政策视为对该国出口商品的“不公平补贴”,主张授权美国商务部借此对美国从这些国家的进口征收额外的高关税。
其实,对中国汇率政策的指责充斥了太多的不实事求是。美元是国际货币体系核心货币,这个地位又是美国要竭力维护的,美国又是中国数一数二的贸易伙伴,中国绝大多数对外贸易都用美元计价结算,……所有这些客观事实决定了中国人民币定价的货币篮子中美元占比最高,也就是美元的货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民币的汇率,山姆大叔为何不反省自己的问题?假如他们放弃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的话,他们抱怨的这些问题就会烟消云散,美国政客们是否愿意考虑这个招数呢?
即使不谈公平与否,在现实利害方面,只要对世界经济政治现实有较多了解,也不难发现《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对全世界和美国经济蕴藏着的巨大风险。论其实质,《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堪称美国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与1934年《购银法案》的混合,因为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全球最大出口国和名列前茅的进口大国,也是全球贸易大国中增长最快者,在错综复杂的全球生产链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中国又是全世界外汇储备最多国家和迅猛增长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信贷等资本输出大国,正是这种分量赋予《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类似《斯穆特-霍利关税法》的全球意义。假如中美这两个全世界最大的经济大国、贸易大国由于《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而陷入全面贸易战和货币战,世贸组织的全球贸易体系也就陷入颠覆性困境了。
仅就美国自身利益而言,由于“中国制造”已经深入美国生活各个方面,这部法案倘若真个付诸实施,美国消费品市场将陷入全面混乱,许多美国企业的全球供应链将被彻底打乱。而且,今日之中国不是民国时期那种只能听任《购银法案》宰割却无力反击的羔羊,而是已经与美国经济形成了可以相互发动毁灭性打击的“恐怖平衡”(美国前财长、现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劳伦斯·萨默斯语),更不用说美国还在越来越多的经济、政治、军事问题上需要寻求中国合作。正因为如此,美国众议院通过《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次日,现任财长盖特纳便公开驳斥了美中即将爆发贸易与货币战的说法:“我们不会爆发贸易战,我们也不会爆发货币战。我不知道这(爆发贸易战和货币战)意味着什么,但是确实人们都在这么说”;他表示相信美国政府能处理好与中国的关系,并且在此类问题上取得进展,还强调,在全球经济复苏时,美中两国通过G20、国际货币基金等组织共同努力非常重要。有鉴于此,这部法案不可能通过美国行政部门的审核并由奥巴马正式签署实施。
既然如此,国会山政客们为什么还要力推《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在很大程度上,答案要从政客们的私利盘算中寻找。不管口头上表现得多么慷慨激昂,投票赞同《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的美国众议员们很多,其实不过是借机作秀而已,企图展现自己逼迫中国提升人民币汇率以“保卫”美国人就业机会的“勇气”,他们很清楚中美两国经济的“恐怖平衡”和寻求中国合作的重要性,也明白这部法案果真付诸实施后美国经济将蒙受何等混乱,他们就会因此而承担政治责任。正因为他们清楚这部法案,还需要经过参议院和奥巴马两个关口才能实施,而且不说即使两院都通过奥巴马也不会签署,就是能否通过参议院也在未定之天,因为11月2日的中期,选举要改选1/3参议员,他们才敢于投赞成票,这样他们可以从保护主义利益集团那里拿到政治私利,又不用为此承担这一毁灭性法案的后果,何乐而不为?倘若美国行政部门主事者也是舒默那样的极端贸易保护主义者,这部法案国会一旦通过奥巴马就会签署,恐怕许多美国众议员就不敢投赞成票了。
像盖特纳这样的美国财经高官,倘若让他们现在采取实实在在的与中国全面对抗的措施,他们是不会干的,但对现实的了解并不会阻碍他们时常就汇率等发表刺激中国、向中国推卸责任的说法,如盖特纳近日发表言论将其它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货币战归咎于中国。除了企图挑动其它新兴市场与中国对抗的国际斗争动机之外,这类言论背后同样不乏私利动机。即使不为中期选举,美国财经高官们也需要用这类言论来掩饰本国在这些问题上的无能为力,免得国内指责他们吃闲饭不起作用。更隐秘的是,倘若没有这些口水战,有多少机构投资者(更准确地说是“机构投机者”)要丧失制造题材炒作牟利的机会啊!投机者不是风险厌恶者,他们最害怕的就是稳定;而在“官商旋转门”大行其道的美国,财经高官们在职时多制造些市场波澜,充分展示自己动员市场的能力,对他们下台后在华尔街大型金融机构弄个“战略顾问”之类头衔捞取天价报酬有何助益,也就可想而知了。(作者 梅新育 编辑 吕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