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月15日报道:当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来到苏州请王嘉良修复一件乾隆皇帝的龙袍时,这位70岁的老人没有感到惊讶。
“有这个手艺的人已经很少了,我们有责任把它做好,”王嘉良说。
他是苏州王氏缂丝世家的第五代传人,祖上曾经在清廷里专职制作龙袍和补子。
缂丝工艺制品因为耗费人工,历代都是达官贵人乃至皇家的奢侈品。在2008年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乾隆时期的缂丝陀罗尼经拍出了6500万元的价格。
虽然王嘉良一家面对的是价值连城的文物,他们也并没有感到非常紧张或者特别有压力。王氏缂丝世家从事缂丝工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第一代缂丝工匠王金亭是清廷匠师,专做宫廷龙袍;其子王新亭,曾为慈溪太后缂制八仙庆寿袍料和霞披。在他们位于苏州相城区一个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室内使用的8台纺织机器也是祖上传下来的。
但是修补龙袍也绝非易事。缂丝,是以蚕丝为原料的高档比织手工艺品,以“通经断纬”的高超技法,使之花纹图案象镂刻一样,故亦称“刻丝”和“克丝”。以本色丝作经,各色彩丝作纬,根据纹样的轮廓或色彩的变化采用不断换梭和局部回纬的方法织制图案。
缂丝之高贵,因其耗费工时巨大,以万缕千丝成其工巧,“如妇人一衣,终岁方成”,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缂技易学难精,虽摹缂书画,并非简单的照葫芦画瓢,而需要纯熟的工艺技巧和相当的书画艺术修养,许多缂丝书画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因为讲求工艺的精美与完整性,工匠通常需要不间断地完成一个构图,往往好几个小时必须一直坐在纺机前不能离开。操作的时候手、脚、眼、脑并用,专心致志。
王嘉良和家族里其他四位工匠一起,花了10个月时间,每天至少工作8个小时,才完成了龙袍的修补工作。
王氏缂丝世家的第六代传人王建江说,修补龙袍也用到一些特别的工艺。一般的缂丝作品,1厘米的经线上需要缂上40条纬线,而龙袍则需要100条。所以手法上必须拉紧,又不能破坏已经十分脆弱的原件上的丝线。
为了达到“修旧如旧 ”的效果,使用的丝线在缂制之前也必须做旧,这就增加了一道程序,也需要花更多的功夫。
“应该说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们对我们的工作还是很满意的,后来又派来一位文物保护方面的专家来我们工作室学习缂丝,”王建江说。
王氏缂丝世家花了三年时间仿制明神宗万历皇帝的一件“衮服”。原件部分图样已经残损,已不适宜展出。这件仿制的龙袍用掉了6000根的孔雀毛,10万米日本进口的金线,完成后可再现400多年前衮服的风采。现在王氏家族正在仿制清代乾隆缂金十二章龙袍。
作为难能可贵的能工巧匠,王氏家族不仅感到骄傲,也为缂丝工艺的传承感到一丝隐忧。
“人们说这个手艺恐怕会失传,因为很少年轻人愿意学习和继承,”王建江说。
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缂丝既辛苦,又没有上班来得赚钱和稳定。
为了扭转缂丝濒临失传的局面,王嘉良打破了传男不传女的传统,把手艺传给家族中的女性,包括两位儿媳。
徐培英(音),王嘉良小儿子王昌江(音)的妻子,就是王嘉良培养出的一位女技师。
徐培英14岁的时候就开始上纺机学习了。
“当时年纪小,我之前也学绣花,觉得缂丝很好玩,就开始学了,”徐培英说。
这样一干就是30年。现在徐培英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缂丝技师,她也参加了复制乾隆龙袍的工作。因为长时间的缂丝工作,她的视力也有所下降。
“这个工作还是太辛苦了,”王昌江说。
徐培英也见证过缂丝工艺红火的时代。那是九十年代除,外贸市场对缂丝工艺制品的需求量非常大,尤其是日本和服的腰带。
王昌江说,熟练的缂丝工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年可以挣到1万元,在那个“万元户”都是稀罕事的年代,缂丝技师的收入不算低。
“最好的时候,一条10米长的和服腰带可以换一辆日本小汽车,”王昌江说。
可是这样的时代并没有持续太久,当亚洲整体经济状况出现变化,缂丝的市场需求变得非常小。而近年来丝线的价格也从21万元每吨飞涨至58万每吨,这无疑也增加了缂丝制品的成本和售价。
王建江说,因为缂丝工艺的独特性,其消费人群也并不大,价格太高,许多顾客不理解,也难以承受其高昂的价格。
缂丝也绝不是“挣快钱”的发财之道。
“这幅牡丹花我做了半年,标价2万元,”王嘉良说。
“最难的时候,我们都没有办法开支,工人的工资必须要发,只能自己苦一点,”王昌江说。
但是无论多难,他们都没有放弃或者转行。2009年,缂丝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各界对缂丝工艺的关注和支持也逐渐增加。
王氏缂丝世家也期望着这项工艺能有更好的未来,他们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一起建立了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苏州基地,进行缂丝工艺的保护研究工作。
王氏缂丝世家也在苏州著名的枫桥景区开设了一家门店,出售缂丝制品。当地政府也经常推荐和帮助他们参加博览会和展销会,拓展更多的商业机会以支持缂丝工艺的研究、保护和传承,而王昌江和徐培英21岁的女儿也在三年前开始学习缂丝。
“现在她还不够纯熟,我们会让她做一些简单的作品,”王昌江说。
在这个“做到老,学到老”的行业,王嘉良仍然是王氏缂丝世家最受消费者欢迎也最受业界推崇的技师。对于这个家族来说,缂丝工艺的传承仍然然也是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因为缂丝工艺的难度,在年轻的一带中推广和传承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我能保证我的女儿会做下去,但是再下一代会怎样,我也说不准,”王昌江说。
“不管怎么样,我们都会坚持下去,”王建江说。
相关资料:
第一代传人王金亭:清廷匠师,专做宫廷龙袍。
第二代传人王新亭:清廷匠师,曾为慈溪太后缂制八仙庆寿袍料和霞披。
第三代传人王锦亭:王新亭子,民间缂丝艺人,专门为清宫缂制作品,善于绘画。他的作品《麻姑献寿图》,于1915年参加巴拿马博览会并获奖。
第四代传人王茂仙:王锦亭之子,工画精缂。作品曾在国内外展出,曾是苏州市和江苏省政协委员。享有“老艺人”美称。
第五代传人王嘉良:王茂仙之子,苏州市民间工艺协会会员,江苏省民间工艺协会会员,江苏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民间缂艺大师,苏州市“民间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第六代传人王建江:王嘉良之子,成功复制首都博物馆定陵出土的衮服。苏州市民间工艺协会会员,江苏省民间工艺协会会员,苏州市工艺美术师,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1-01/16/content_11860274.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记者 吴怡瑶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