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月25日言论版文章:规模事关重大。如果只留意中国平均发展水平,我们会认为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和泰国相差无几。但如果把目光聚焦在中国经济的总体规模上,就会发现,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如果欧盟各成员国被视为若干独立的经济体的话),同时,中国还是世界第二大进口国和最大的外汇储备持有国。
因此,中国的领导人十分重视保持社会稳定与经济繁荣。这一做法无疑是十分明智的。而与此同时,世界其它国家也自然而然地想知道,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这个在正在崛起的国家将如何履行自己的国际义务和责任。
尽管中国与当今大国间的文化、历史和政治体系的差异为中国的转型制造了重重困难,然而迄今为止,中国在适应崛起转型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事实证明,中国经济不仅充满了活力,并且不断地向着以市场为导向的方向转变。因此,努力适应中国的崛起,是西方国家应当采取的明智之举。
对比一下中美两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会发现,贸易保护主义和两次世界大战间的经济大萧条给美国经济带来了破坏性的影响,而中国在过去三十年间不断促进经济的开放,并通过扩大内需成功化解了最近的金融危机。此外,中国于2001年加入了WTO,十年间,中国的贸易额由过去占世界贸易总额的4%到现在的10%,世界迅速适应了中国贸易的崛起。
中国和西方国家都取得了傲人的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进展顺利。相反,在过去十年间双方的经济互动中,中国和西方都犯下了许多错误。
举例来说,中国出口的迅速增长和巨大的经常项目顺差掩盖了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2000年,中国家庭消费仅占GDP的46%;到2008年,这一比例则降至更低,仅为35%。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则有2000年的34%上涨至2008年的41%,2009年更是高达45%。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正是由于抑制汇率的政策,使得中国成为世界贸易顺差最大的国家,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达到10%的历史最高值,外汇储备也几乎占到了GDP的一半。这些投资是在缺乏政策引导的情况下进行的,是十分不明智的。因此,中国不应当抱怨自身易受美国财政政策的影响。
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允许供应廉价的外国储蓄(其中一部分来自中国),以刺激本国的家庭债务、消费和住房建设,发挥财政手段的杠杆作用。尽管这些来自新兴世界的过剩储蓄并非金融危机的主要诱因,但必定也是促成因素之一。
幸运的是,促进世界经济更加平衡稳定所要采取的措施中,大多数都非常符合双方的经济利益。随着中国对抗通胀压力,以及危机期间为应对低迷的出口而采取的刺激信贷增长的滞后效应,这一点变得越发明显。
同样明显的是,人民币汇率大幅提升将不可避免,但这也将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更加依赖国内消费的增长。比起更高的通胀,名义汇率的大幅提升无疑是实现实际升值的更好途径。
然而,中国正努力应对实现快速、广泛共享和环境上可持续增长所带来的挑战,世界各国也在学习适应中国不断增长的影响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上述的再平衡不过是议程上的重要议题之一。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及其伙伴国需谨记以下两个关键点:
第一,如果中国与西方的关系破裂,将会引发政治和经济上的灾难性后果。最好的结果是,世界将无法保持繁荣,也无法应对人类过度使用世界上的有限资源所带来的许多共同挑战。而最糟糕的结果,可能是爆发战争。
第二,增强全球治理的合法性与有效性极为重要。中国或许会认为,这些治理结构即便不是外国强加的,也是西方发明的。然而它们仍是管理世界的最佳方法。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还是中国这样极具潜力的国家,都不可能单独依靠自身力量满足国民的所有需求。
那么,双方都需要解决的经济议程是什么?这是众所周知的:保持开放的贸易,确保国际收支调整,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管理全球共同问题,遏制获取自然资源方面的潜在冲突。
随着上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美国,同奥巴马总统会面,两人都将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中美两国都对对方持有强烈的猜疑,都不喜欢本国的行动自由受到束缚,都认为彼此的某些行为不可容忍。但双方也必须认识到,摆在两国面前的是一种长期而紧张的关系。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前所未有地缩小了世界的范围,中国的发展正在终结西方不容置疑的霸主地位。因此,东西方必须展开合作,否则必将灭亡。
英文原文请见:
http://europe.chinadaily.com.cn/opinion/2011-01/25/content_11910727.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作者是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首席经济评论员 马丁·沃尔夫 编译 赵欣莹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