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月27日报道:节前最紧俏的不是鞭炮,也不是过年回家的火车票,而是北京南城某菜市场里才能买到的一种自制腊肠。
来自南京的徐先秉在北京南城某菜市场摆摊加工的“老徐腊肠”,因为口味多样、独特,深受欢迎,被众多顾客推为年货首选。以至于每天清晨7点顾客们从城市的各个角落蜂拥而至,早上8:20以后只能赶第二天。排队买肉、等待加工的场面乐坏了菜场的肉老板们,老徐则是一副刀枪不入,很拽的样子。顾客百般求情,最后他两位分别当老师和医生的女儿请了年假到菜场帮忙。
老徐今年64岁,在西南二环外的安顺成菜市场摆摊加工腊肠已经8年有余。他以每斤3.6元的价格把生猪肉加工成腊肠。因为腊肠做好后需要在阴凉通风的地方风干,这生意每年只有10月末到3月这五个月能做。
每天上午7:30,老徐那个只有5平米的小铺子就已经堆满了一袋袋的猪肉,卖肉的商贩在猪肉袋子里放个纸条,上面注明买者的姓名,交易的时间还有肉的重量。
等老徐8:30 左右姗姗来迟,焦急的顾客争先恐后地把自己买的肉塞给他。但是老徐却看上去完全不为所动,他会按照注明的时间顺序把这些肉做成腊肠。
逼急了,最后他索性低沉着嗓子说,“谁都别挤了,把条(写着买肉的时间)挤丢了今天就做不上了。”
然后,老徐不慌不忙地洗了手,用热水擦了桌子,又把肉按照时间重排在地上,告诉那些买的比较晚的人下午4点以后再来。
然后他就开始做第一份。他先用水清洗了一下猪肉,把它放在案板上,熟练地去掉猪皮,然后把肉切成半个拳头大小的块。
之后,他就把肉扔进绞肉机,肥肉绞两次,瘦肉绞一次,然后往肉泥里面加入各种作料,再拌匀。
与此同时,老徐已经泡好了干肠衣。他把肠衣的一头套在一个改良的绞肉机的龙头上,从另一头填进肉馅,然后自然而然就把肉重填进了肠衣里面。
就这样,老徐一个小时就灌好了50斤腊肠。他一天最多能灌500斤。
“老徐的配方好,比超市的腊肠好吃多了,我最喜欢他做的腊肠了,”一位名叫李茜的顾客说。她是老徐的老顾客,已经八年了。
“最主要的是,老徐做的腊肠干净卫生,你可以看着他做,也从来不缺斤短两,”李茜说。每年春节前她都要做200斤腊肠,加工费和肉钱加起来2700多元,大多数都送给了亲戚朋友。
“现在人都有钱了,需要什么都能自己在超市买,我送人就得找特别点的东西,象这腊肠,就特能表达自己的心意,”李说。
春节是人们走亲访友的好时候,串门的时候免不了带点礼品。老徐做的腊肠是中国南方比较爱吃的,经常用作菜肴。
腊肠做好后在通风的地方晾5-7天,放在冰箱里就能保存一年。平时切片放在蒸锅里蒸个20分钟就是芳香四溢、令人胃口大开的美味佳肴。
在老徐的家乡南京,很多人还保持着在家做腊肠的习惯,但是老徐说他在北京做的口味和家乡不同。
“北京的人来自五湖四海,所以我得为他们开发合适的口味,”老徐说。他卖的最好的五香味是为东北人准备的,麻辣味是为四川人准备的,此外还有孜然味和广味。
有一次,一个顾客拿来了啤酒肠和松仁让老徐做在腊肠里,他也做出了美味。
“所有的制作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调味,”老徐说。他做的腊肠之所以好吃,也是因为他有20多年的经验。
文革期间,老徐在家乡做通讯兵做了9年。退役以后他就被分配到当地的腊肠厂,一直干到1997年退休。
迫于生活压力,退休那年,老徐刚满50岁。他决定来北京加工腊肠。他待过好几个菜市场,最后在这里安顿下来,并且挣够了钱供四个孩子上了大学。
不管走到哪里,老徐从来不用担心生意不好,平均起来他每天都能接到300斤订单,能收1000多元加工费。春节之前最忙的时候,老徐的儿女,不管是老师还是医生,都要请假来小铺帮忙。
老徐现在考虑退休了,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压力小了,另一方面是他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
“我的孩子们都有出息,他们都有体面的工作,不愿意接手我这个生意,”老徐说。
老徐为什么不收个徒弟呢?老徐不愿意说,但安顺成菜市场经理夏仲华说,菜市场里有几个卖猪肉的曾经想和老徐学做腊肠,但是被老徐拒绝了,明摆着怕徒弟跟他抢生意。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1-01/27/content_11924386.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记者 程盈琪 编辑 吕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