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2月18日报道:一百年前,张弼士故居曾是印尼苏门答腊岛最大城市-棉兰最重要的地方,这幢中欧混合式装饰派艺术风格的宅邸建成于1900年,曾是当时东南亚风云人物-张弼士的故居。他靠经营种植园、开糖厂、银行和修铁路发了家,是建设棉兰的大功臣。张弼士也因自己勇于将梦想变为现实的企业家精神而赢得当地人尊重。
在污染严重、秩序轮乱的棉兰市,张弼士故居就像是一个绿洲,它也是这座城市里最先通电的地方。
爱米利娅女士带领游客穿过宽敞的后院、舞厅、书房,她对这座房子的每一处都了如指掌:从钢琴的材质到房屋主人最爱的葡萄酒。
这座宅邸已经有122年的历史了,当时的主人是张弼士和他的第三任妻子,还有他们的七个孩子。到了苏哈托时代,当局命令将这座房子改成宾馆,但遭到了张家的反对。直到一年前才向公众开放。
在印尼前总统瓦希德下令废除对中华文化和语言的禁令后,印尼各大城市开始重新拾起遗失已久的中华文化。苏腊巴亚等城市的唐人街的大门被重新漆成了大红色,在商场、宾馆和餐厅里,人们又可以欣赏到中国特色的音乐和舞蹈。
土木工程师Hartaman Rasyid 说,“在前总统瓦希德下令重新恢复儒家的宗教地位之后,印尼的华裔开始更大胆地遵循中华文化、使用中文。”在苏哈托时代,同其他所有印尼华裔一样,Hartaman Rasyid 也曾被迫改换了自己的真名。“现在私立学校把普通话列为外语课程,印尼跟中国的合作也正在加深。很多家长要求子女学习中文,尽管他们自己不说,他们想重新建立起和中国的联系。”
尽管雅加达很多想学中文的人都选择普通话,但在棉兰许多年轻人都被鼓励学好客家话,因为在苏门答腊岛有很多祖籍是广东的华裔。
中国美食也开始在印尼的各大城市广泛兴起,受到社会各层的欢迎,有开在五星级酒店里的中国餐馆,也有各大商场里的中国小吃,还有简单的路边小吃。在伊斯兰教法严格的班达亚齐市,人们甚至也可以在中餐馆吃上一顿,但猪肉除外。
环境工程师Achsin U. Choliq 说,“爪哇岛的华裔通常跟市民有更紧密的联系,因为他们大都生活在商店和市场里。他们说的爪哇语甚至比当地人的口音还重,子女们现在都开始学普通话以保存自己的身份认同。但我觉得他们本身的文化已经是一种当地特色的文化,尽管其中包含了不少中国传统观念。”
Achsin U. Choliq又说,“邦加岛的华裔就有所不同了,他们大都是工人,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更大,学普通话也比爪哇岛的华裔快。”
Achsin最后说,“中华文化和语言会给印尼的文化和经济带来好处,如果非华裔的印尼人也学普通话,他们同样也会受益。”
印尼一位很有影响力也颇受争议的政治小说家Linda Christanty说,“中国文学在印尼一直以来都在发挥影响,印尼的华裔作家也日益突出,他们的作品很独特,通常描写政治问题,如1965年和1998年的事件,还有贫穷和妇女问题。其中还有两位华裔女作家被提名2010年的Khatulistiwa文学奖,但她们都是用印尼语写作。”
大多数印尼人对春节都了解不多,但他们都非常喜欢五颜六色的装饰品,精致的彩灯、服饰和音乐。在苏腊巴亚一个最大的商场里,一条巨大的龙,身上背着许多黄色小兔子,以此象征兔年的到来。孩子们都很喜欢龙、狮子,它们都成了介绍中华文化的第一批使节。
Gaya Nusantara 主席Dede Oetomo说,“1998年以来的民主化意味着中华文化在印尼受到30年压制后又重新恢复生机,它现在成了印尼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者 Andre Vltchek 编译 王笛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