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2月22日评论版头条文章: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突破,关键在于实现从国富优先向民富优先的转变,确立民富优先的改革发展导向。我估计,这有可能成为今年“两会”的热议话题。“十二五”是从国富优先向民富优先发展转变的关键5年。从实践看,实现这个“转变”,需要尽快形成“以消费为主导、城市化为载体、低碳为基本要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突破”的新格局。
实现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型与改革。提高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形成良好的消费预期,既是扩大国内市场消费的关键,又是民富优先、公平发展的客观要求。“十二五”时期,实现从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变,初步形成消费主导的新格局,就会形成中长期公平与可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1978年中国消费率为62.1%,2009年降到48%,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十二五”有没有可能将消费率从现在的48%提高到52%、53%、甚至是55%左右?我认为,可能性比较大。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在3000到4000美元的阶段,消费的快速增长与投资、出口的下降是一个客观趋势;从国内发展趋势看,城乡消费结构正在升级,城市发展型消费支出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农村的消费潜力巨大。“十二五”要初步形成消费主导的趋势,主要取决于能否尽快启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如果能够在提高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有效地缓解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确立财产权保护的基本制度,确立财产公开制度和透明有序的收入分配秩序等方面取得突破,“十二五”消费率超过50%应当是没有问题的。
实现由工业化主导向城市化主导的转型与改革。中国的贫富差距,相当大因素是城乡的收入差距。城市化不仅是消费的主要载体,而且是从国富走向民富的基本条件。中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是形成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国际经验看,工业化中后期的城市化率不低于55%,中国现在是46.6%,低于工业化进程大概10到15个百分点。“十二五”如果能够实现城市化年均提高1到1.2个百分点,到“十二五”末将达到50%以上,有助于扩大国内消费,有助于国富向民富的转变。为此,“十二五”发展方式转型重在实现从工业化主导向城市化主导的转变。这里有两个重要问题:一是重点发展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中小城市的发展依赖于大城市的影响和带动,大城市发展越快,周围的中小城市发展就会越快。城市发展的平行化,既不利于大城市的发展,也不利于中小城市的发展。现在中部一些地区城市化平行发展,导致城市化率不仅低于东部,也低于西部,甚至低于东北。考虑到人口和资源的约束,中国应该走以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的路子。二是以城市化为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还是以城乡一体化为重点促进城市化?从实际情况看,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城乡差距小,城市化水平低的地区城乡差距大。“十二五”让农民工成为历史很可能取得重大突破。这个事情做好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就会大大加快。所以,应当以城市化为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
实现由中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过去,我们能在黑烟囱下工作是一种骄傲。今天,低碳工作、低碳生活,是人们的基本追求。民富优先,需要发展低碳经济。中国作为转型中的大国,推进低碳经济的转型,不仅是挑战,更是一次机遇;不仅是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更是破解结构性矛盾的关键;不仅是一场环境革命,更是一场深刻的生活方式革命和一场重大的制度革命。为此,“十二五”需要把经济增长速度和能源消耗总量挂钩,在能源量消耗指标下来控制经济速度。2004年国家能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标准是201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是24亿吨标准煤,但2007年就将该目标修改为27亿吨标准煤。而201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实际将达到32亿吨标准煤,比2000年的14.5亿吨增加1.2倍。那么,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是什么?在我看来,主要靠体制改革,包括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环境产权制度改革、碳交易体制机制建设等,都需要在“十二五”加快推进。
实现公共产品短缺向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的转型。加快建立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应对全社会基本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的挑战,这既是中国实现民富优先的根本所在,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当前城乡居民名义收入差距为3.3倍,但是加上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城乡实际收入差距达到6倍左右,城乡实际收入差距中公共服务的因素占到了40%左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经济水平的某些制约,更有体制安排的问题。为此,要加快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建设公共财政;明确中央与地方的基本公共服务中的职责;制定全国性的基本服务均等化规划;加快推进公益机构改革。综合各方面的条件看,应当明确把“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十二五”发展的约束性目标。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1-02/22/content_12054260.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作者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迟福林 编辑 吕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