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2月23日言论版文章:今年是欧中青年交流年。本次活动的目的是,加强欧中人员交流,增进跨文化对话、增强相互理解与合作。本次活动为欧中青年在今年以及日后交流思想、相互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上个月,交流年欧方开幕式在布鲁塞尔成功举行。
欧中青年交流年将会成为我们建交35年,甚至是欧中接触数百年以来,在合作领域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
无数的欧中青年,不乏知名高校的毕业生,都在当下的就业市场苦苦挣扎,或者对未来充满一定程度的焦虑。事实上,他们中的幸运儿就算找到工作,薪水也极低,整日为住房、按揭发愁,为昂贵的医疗、飙升的生活成本、以及无望为自己和家人改善生活而忧心。年轻人承受着来自生活方方面面的压力。
为了组织这次为期一年的交流活动,我们要尽可能发动我们的欧中青年,无论他们的教育背景或社会地位如何。我们同样应当尽力回答欧中年轻人常挂嘴边的问题:欧中青年交流年能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不同?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最好答案是“敞开胸怀,沟通彼此。”今天的地球已经遍布人类足迹,越来越像一个村庄,我们互为邻里。因此,更好地了解彼此,可以让我们和平共处,尊重彼此,为建设我们美好的未来奠定基础。
我们已经确认了多项双方利益互通的未来合作项目:志愿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和青年工作、健康生活、创新与国际视野、就业以及创业。
现在的年轻一代,和20年前的我们相比,有一个绝对的优势,就是他们可以通过神奇的互联网、社会媒体以及移动通讯,和全球的年轻人即时沟通。
欧洲和中国之间第一位伟大的年轻信使,就是马可波罗。1271年,年仅17岁的马可波罗离开意大利威尼斯前往中国,3年后到达北京。而如今,上海市区的年轻中国人一眨眼的功夫就可以和匈牙利郊区的朋友取得联系。
但是,尽管科技发达,欧洲和中国的许多年轻人还是对彼此了解甚少。
当然,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语言障碍。但是,现在很多中国年轻人熟练掌握英语或者其他欧洲语言,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欧洲青年为了沟通对汉语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目前在欧洲的中国学生有21万人,其中很多人都是通过著名的伊拉斯莫斯学习计划前往欧洲学习。同时,在中国的欧洲学生有25000人。
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但是我们希望通过结对学校加大学生的接触。我们的目标是,双方各有100个学校参与这项计划。
这个有项目面临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克服彼此间的社会、文化障碍和误解。要想克服这一问题,我们只有鼓励更多的欧中民间接触,尤其是在年轻人之间。我估计,很多欧洲年轻人不知道中国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和每日关切,反之亦然。
今年,我们要在中国和欧洲举行一系列活动,如音乐会、文化活动、电影节、艺术展览和比赛、辩论、社会活动、学生互动以及在欧洲和中国的大使馆举行开放日。所有活动都向公众开放,我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尽可能参与其中。
通过和年轻人的讨论,我明确知道,为了双方深厚、成功的友谊一直持续下去,我们需要三个方面的努力:创新、才能和责任。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成功只能靠结果来测量。我可以乐观展望,在未来的数年,欧中青年交流年会让更多的欧洲和中国青年喜结连理。是的,欧中青年交流年是一次相亲会,但不是传统的那种。
未来将见证更多的欧中联合企业,联合专利;欧中科学家、研究者的联合创新和科技发明,将用于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动乱地区的和平,甚至共同开发广袤的太空。对于伟大的中国和欧洲下一代青年而言,合作共赢,没有什么不可能。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1-02/23/content_12061613.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作者为欧盟驻华大使MARKUS EDERER 编译 刘江波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