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3月2日报道:22岁的杨佳琪(音译)是一名工作在利比亚的阿拉伯语翻译,在利比亚爆发骚乱后,这位年轻的翻译的驻地受到了歹徒的骚扰,遭到了抢劫,她甚至听到了枪声。然而杨佳琪并没有把自己的这些经历告诉自己在宁夏的父母。她诉记者:“我不想让他们(父母)担心我。”
经过一天半的海上航行,杨佳琪终于安全的到达了位于地中海的希腊克里特岛,远离了骚乱。
在这次有史以来最大的海外华人撤离行动中,截止星期三晚上,已有约31000名中国公民已经撤离到了希腊、突尼斯、埃及和马耳他,或者已经在回国的路上。现在仍有将近10000名中国人滞留在利比亚,但是很快就会撤离。(在埃及的骚乱中,共有1079名中国公民从该国撤离。)
杨佳琪是和其他2140名中国同胞乘坐由中国租用的希腊“卫尼泽洛斯”号商船离开利比亚的第三大城市米苏拉塔,当该船于星期三早晨到达克里特岛时,船上的撤离人员看起来都非常疲惫。据使馆官员透露,目前在利比亚第三大港口城市密苏拉塔地区的7000多中国人到周一已经全部撤离。
恐怖
现在米苏拉塔基本上已经被反对卡扎菲的武装分子控制了。大约一个星期前,杨佳琪所在的中交一航局四公司就已经要求其在利比亚米苏拉塔的所有员工呆在工地附近的驻营地。
在骚乱期间,当抢劫者到达驻地时,他们已经有所准备。驻地把经过加固的沉重的大门关上,并把男员工分成几个小组轮流巡逻。驻地的员工通过大声恫吓歹徒来保护自己的营地,这招在大部分的时候都能够起作用。
杨佳琪告诉记者“那些小股的歹徒害怕被我们身材魁梧的同事吓到了。” 在骚乱爆发后,杨佳琪和其他大概20名女同事被安置在了营地的中心,有特别的保护。但是杨佳琪告诉记者,她们在晚上穿着衣服只是躺在床上,仍然无法入睡,他们经常能听到枪声、爆炸声和直升机盘旋的声音。在利比亚的其他城市,形势也和杨佳琪所在的米苏拉塔一样。
后勤保障是关键
中国在大概10天前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的撤离行动,这也是为什么杨佳琪和她的工友们能够顺利安全地撤离利比亚的原因。据中国驻利比亚大使馆官员梅宏斌介绍,我们必须竭尽所能,采取所有的措施为撤离行动做好准备。
首先,中方的外交人员先与利比亚的中方公司取得联系。其次,所有被困的中国公民,按照50人一组的标准,被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设个组长,把这些中国公民组织起来。而一些在小公司工作的个别人员,我们会告诉他们让他加入大的小组。
在利比亚骚乱中,空中交通受限,因此中国决定通过海路和陆路的方式撤离大部分的中方人员。然而自从骚乱以来,一些地区的通讯服务和港口服务中断了,针对这一情况,梅成功说服了米苏拉塔当局重新开放港口。
在撤离米苏拉塔中国公民过程中,中国租用了三艘希腊的大型船只—“希腊精神号”、“卫尼泽洛斯号”和“奥利匹克冠军号”依次从米苏拉塔向东行驶进过班加西最终到达希腊克里特岛。
在高峰时期,克里特岛上有15000多名中国人停留休息,每天有5个或更多的航班正在把停留在克里特岛上的中国公民一批批的接回国,据估计所有在那的中国公民在3月10日之前都能返回祖国。
海上的问候
利比亚骚乱爆发后,正在亚丁湾进行护航的中国海军“徐州号”导弹护卫舰,也加入了保护撤离船只的行动中。“徐州号”在赶赴相关海域护航的过程中,正好遇到装满中方人员撤离的“卫尼泽洛斯号”商船。当在茫茫大海上相遇时,“徐州号”想对方鸣笛问候,之后双方都通过升降旗传达敬意。
这一举动振奋了船上的中方撤离人员和商船的希腊船员。该船的船长Rallis Minas告诉记者:“我们非常兴奋,这是在我航海生涯中,第一次看到中国的护卫舰。我非常激动。”
此后“徐州号”和“卫尼泽洛斯号”相隔300米,一前一后的成队列航行了90分钟。当一架中国的直升飞机飞过两艘船时Minas船长不禁向中国的护卫舰敬礼,就想他看到了希腊的战舰一样。
这位船长说他已经撤离了3000名中国公民。“我也爱合作的中国人民,他们现正身处困境。”
利比亚印象
此前,一些利比亚人就向中国公民展现出了他们的善良和友好。他们给受困的外国人提供食物、帐篷、棉被甚至是临时的厕所。在米苏拉塔一个叫Raser Ahamed的地区,一位55岁的名叫Moufth Shkeh的当地律师,就为500个中国工人搭建了一排帐篷。当中国工人要离开时,他帮助他们安排大巴带转载他们去港口。
当Shkeh跟中国工人告别时,依旧依依不舍。他表示中国工人已经在米苏拉塔建造了大学、民房、道路、办公大楼和铁路,“一旦局势稳定,我希望他们能回来”。
利比亚的骚乱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死亡和困难,也给一些当地的中国人带来了恐惧。在利比亚从事销售服务的付志国(音译),作为一家山东重机公司的职员,便亲身经历这种恐惧。
骚乱爆发后,付志国曾遭到当地人歹徒的袭击, 头部受伤,缝了四针。然则当他安全的乘上“卫尼泽洛斯号”撤离时,告诉记者:“如果那没有稳定,我将不再去那。我迫切要求利比亚恢复秩序。”
对于一些在这艘撤离床上的中国人来说,即使远离了生命危险,他们却还有着许多问题:次承包商会把未付的工资给他们吗?劳务输出公司会退还他们的押金吗?他们怎么处理手中的利比亚货币?
然而他们知道还不到问这些问题的时候。
对于2010年7月刚从大学毕业的杨佳琪来说,她迫不及待的想和父母团聚。她把自己在利比亚的遭遇形容成一段毕生难忘的痛苦回忆,但是她不会退缩。
杨佳琪的公司在利比亚已经建成了5000间公寓,现在正准备对它们进行内部装修。她告诉记者:“我希望我能回来见证一个平日里的利比亚是多么的充满欢乐的,搬进我们所建的公寓。如果不能立刻实现的话,我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1-03/03/content_12106130.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记者 付敬 编译 高启辉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