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指导下,为进一步推进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中国医药卫生决策的科学化,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中国药学会药物经济学专业委员会2011年4曰9日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召开主题为“科学构建国家医药制度:药物经济学的作用”的高层论坛。
药物经济学研究旨在科学评价不同医药技术手段的经济成本效益,为有关医保、定价、招标、临床以及产业决策提供更为科学的基础,同时也能促进患者合理用药和降低医药资源的浪费。因此,药物经济学评价越来越成为各国应对医药卫生挑战和进行科学医改的重要手段。
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院士在给大会发来的书面发言中指出,我国医疗服务支出倍涨迅速,我国药品费用占医药总费用的比重远高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可以预期,中国未来的医药卫生必将越来越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主导项目。
他说,根据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如果没有系统地研究和评估规范,不同药物经济学的研究将可能因为研究、设计和报告范式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其研究结果的标准和质量各异,从而影响药物经济学评价的可比性、科学性以及对医药卫生决策的参考意义。目前已经有32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部门制定出了适合本地区的34个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用于指导和规范药物经济学研究,为了规范中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促进其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的科学指导,制定适合中国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至关重要。
此后,国家卫生部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司司长郑宏做了《关于完善国际基本药物制度相关政策的思考》主题发言。他指出,2011年2月底国家已经在全国的四万多个政府办卫生机构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覆盖了全国2000多个县,占全国总数的77%。基本药物制度从2009年8月18号启动以后,各地也都反映基本药物品种目录不够,品种少、类别缺,实际各地也按照有关文件进行了整补,但各地情况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儿童用药还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随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和水平的提高,基本药物目录中也未必永远是307种,因为三年一调整,307只是目前的数目。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中国药学会药物经济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国恩介绍说,过去两年中通过很多专家的支持和建议,推出了《中国药物经济学指南》,希望通过这个指南,使中国的药物制度能够从目前的初级走向中级甚至高级,逐步完善。他说希望通过这个药物经济学指南的运用,中国能够更好、更有效地推进国家的医改,使得我们通过几年努力达到家宝总理说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同时2万多亿医疗费用的使用和配置越来越有效,不至于发展成为一个我们支付不起的状态,使得中国的医改推进起来时既能够解决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又能够解决支付手段、支付能力的问题,这样才是中国走向科学、和谐社会重要、正确的科学选择。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在大会致辞中指出,在基层推动的药品制度、药品零差价和大量补贴性投入确实缓解了基层现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从短期效果来看确实是好的,但这里面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基本药物适用性、医务人员积极性保障、基层医疗机构造血功能等诸多方面。
此次大会重点讨论了中国药物经济学研究的评价指南和应用实践,以促进国家医药卫生制度的科学发展。出席此次大会的代表来自国家发改委、社会保障部、卫生部、财政部、商务部等有关职能部门,各省市主管医药卫生厅局,学术界和行业学会,以及医药产业和医疗机构等单位。(中国日报记者 李洋 编辑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