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4月29日评论版头条文章: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和建设“和谐世界”和“和谐地区”的现实需要,中国日益在东亚乃至亚太地区多边合作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东盟+3(中日韩)”(或“10+3”)和“东盟+1”(或“10+1”)对话机制、东亚峰会、东盟区域论坛等已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多边合作的主要国际平台。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东盟及其成员国一直在其中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
纵观东盟主导的这些地区多边合作的演变进程,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的现象:其产生和突破性进展大体上与东盟领导的东南亚地区一体化进程保持一致,而印尼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历史表明,印尼作为东南亚最强大和最有影响的国家,它不但推动成立了本地区首个永久性区域组织——东盟,而且此后每当其国内政局稳定,其推进东盟合作的意愿就更强烈,东盟一体化进程就会随之明显加快。东盟成立以来在地区一体化方面最重要的进展就是2003年10月启动的以“东盟安全共同体”、“东盟经济共同体”和“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为“三大支柱”的“东盟共同体”,而作为第一根支柱的“东盟安全共同体”动议就是印尼首次建议并推动实施的,而此时印尼在经历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后国内政局严重动荡后已开始恢复元气。
随后,“东盟+3”逐步实现机制化并成为新兴的东亚区域合作的主渠道。在此基础上,东盟又推动启动了首个以“东亚”命名的区域合作机制——东亚峰会。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亦随之快速发展。其重要成果包括: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涉及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等广泛经济合作领域等;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逐步形成和平解决争端的“南海机制”;签署《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启动战略伙伴关系建设进程等。更重要的是,随着2003年10月中国率先加入东盟制定的《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日本、印度、巴基斯坦、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斯里兰卡、孟加拉国、朝鲜、美国等国亦相继加入其中。由此,以东南亚为轴心、从东亚到亚太3个“同心圆”构成的地区多边合作“放射状网络”得以形成。
目前,印尼有2亿多人口,国土面积广阔,资源丰富,特别是国内政治经济转型后,政治稳定,经济自由化程度和对外开放水平提高,经济活力日益显现,有成为经济大国的巨大潜力。2005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印尼总统苏西洛签订《关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后,两国关系全面、快速、健康发展。政治上,双方启动了副总理级对话机制,并于去年签署了《关于落实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就双方在广泛领域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制订了具体措施。军事上,双方定期举行国防部防务安全磋商,就地区安全形势、两国防务领域合作以及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交换意见。经济上,双边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去年,双边贸易额已达427.5亿美元,同比增长50.6%。两国政府和民间在教育、文化等社会领域的合作也日益活跃。不久前,印尼国会议长马祖基在雅加达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印尼和中国之间的关系正处于最佳状态。
在这一背景下,4月28-3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对印尼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中国总理时隔10年再次访问印尼。访问期间,温家宝总理将同印尼总统苏西洛举行会谈,并共同出席两国战略商业对话;双方还将签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旅游、银行、工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多个合作文件。
中国与印尼关系的迅速发展必将推动双方在东亚及亚太地区的多边合作。去年,在庆祝两国建交60周年的互致贺电中,胡锦涛主席和苏西洛总统均表达了通过双边合作推动地区多边合作的政治意愿。胡锦涛说,双方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密切的协调和配合,既给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本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做出贡献。苏西洛称,印尼将致力于加强同中国在地区和国际层面的伙伴关系,这不仅有利于两国人民,也有助于国际社会应对并克服当前的全球性问题。4月25日,温家宝总理对印度尼西亚进行正式访问前夕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印尼能够在中国与东盟合作中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并加强两国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合作。
今年,印尼担任着东盟轮值主席国。这意味着它将主持召开“东盟+3”、“东盟+1”和东亚峰会等一系列东亚国家领导人会议。去年,新兴的东亚区域合作出现两个微妙变化:一是12月在越南河内举行的第五届东亚峰会决定在今年第六届东亚峰会上接纳美国和俄罗斯加入;二是10月在东亚峰会基础上,东盟国家推动在越南河内召开了首届东盟国防部长扩大会议,其成员与扩大后的东盟峰会成员保持一致。这不仅意味着东亚峰会将由目前的“10+6”变为“10+8”格局,又首次将军事合作引入地区多边合作机制之中。面对此种变化,一向强调区域自主和非军事合作的中国和印尼将如何应对?双方又将如何引导这些日益泛化的地区多边合作朝着更有利于东亚的方向发展?这无疑是摆在两国面前的新的共同的课题。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1-04/29/content_12417228.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作者系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 郑先武 编辑 吕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