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5月3日报道:2008年5月12日那场大地震,让成千上万人的生活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然而就在地震后的三个月,150名来自重灾区的学生,飞赴了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开始铸造希望。
就在地震后的一个月,纽约州政府和纽约州立大学决定开展一项教育援助计划,资助一百五十名品学兼优的灾区大学生进入纽约州立大学进行一个学年的学习。这项计划在短时间内进展得异常顺利,项目经中国教育部同意后上报国务院后,中国总理温家宝亲自批示同意,国务委员刘延东和教育部部长周济督阵,一路绿灯。
最后在两个星期的时间里,就从2000多名申请者中选拔出了150名优秀学生。在费用方面,美国方面负责筹集资金,用于这150名学生在美期间的学费、生活费,中国政府则支付了这批学生的国际旅费及签证费用。
2008年8月15日,这批学生便启程飞赴纽约州立大学开始两学期的学习,分布在了该大学的22个校区。这150名学生得到了当地大学、民众以及当地华侨无微不至的温暖关怀。
距离他们出发时隔将近三年,中国日报找到了该项目的5位学生,在与他们交谈中,记者发现这段特殊的留学经历,已经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发生了化学反应。他们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受益者,而变得更加成熟,心怀感恩和给予之心;他们不再按照他人的期望而奋斗,而是成为自身未来的主宰者。
犹豫还是兴奋
该计划因为得到中、美双方的高度重视,因此实施得也异常顺利和迅速,整个选拔工作在两个星期就完成了,一切都在短短的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完成。这让原先一直关注灾难损失和灾后重建的学生,觉得来得有点突然,而无法迅速的调整好心态接受这个事实。
对于王思迪来说,更是如此。当时只有18岁的王思迪,就读于西南交通大学,在地震中失去了6位至亲包括她的父亲。在得知自己成为这个项目的候选学生时,她觉得来得太快,太突然,有种大起大落的感觉。
父亲的离去,让王思迪更加不忍心离开母亲远赴美国。然而内心里却有一种冲动,驱使她逃离伤心之地,以免触情生情。
当时就读于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黄磊,家住都江堰翠月湖镇五桂村,地震中他家的墙上出现了几条裂缝,全家人处于安全考虑,被迫在房子外搭建帐篷,全家人挤在了一个帐篷里,受损的房子也不知道能否继续居住。因此黄磊也一直担心着家里的情况,在得知这个机会后,也在犹豫是否该去,最后在母亲的支持和鼓励下,当时只有20岁的黄磊,还是去了美国。
虽然这150名学生都是来自重灾区,但是有些学生的家庭由于各种原因,在地震中只是受到了轻微的影响。能够有机会免费到美国学习一年,在他们看来,这更是一个机遇,对此也感到了些许的兴奋。
当时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的唐霁回忆起当时的心情,觉得这个机会让人难以置信,她身边的同学也很兴奋。因为在唐霁看来,由于四川地处西南内陆,当地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受到资助到国外学习。
在得知这个计划的不到两个月后,唐霁就已经到了纽约州立大学的Cobleskill校区开始了一学年的学习,一切都进行的如此之快,让当时20对的她觉得自己一下子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当唐霁看到纽约的夜景后,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这种短时间内的时空转换,也让四川大学的羌族学生母子健产生了不真实的感觉。母子健被安排到了离曼哈顿很近的长岛上的Farmingdale的校区。“我们突然从一个边缘地区,到了世界中心,让人感觉很不真实。”
倍受关怀
当这150名学生走出纽约肯尼迪机场时,立刻就陶醉在当地明媚而温暖的阳光中了,因为在他们的家乡四川省,每年大部分的时间天空都是被一层朦胧的云雾笼罩着。然而让他感到更加温暖的是后续的来自纽约州立大学教职员工以及当地民众的关怀,特别是当地的华人,给予了他们很多的帮助和关心。
据母子健回忆,就在他们到达美国后的一个星期,纽约当地有个华人通信商,给他们150个人每个人一张手机SIM卡,还往里面充钱。母子健很感动的说,“中国人出国了,就特别能感受到华人对自己的帮助,中国人的身份感更强了。”
来自四川大学的刘雨认为,在当地接受到了众多关怀和照顾让他们心理上有了个软着陆。刘雨告诉记者,纽约州立大学的校方在美个校区都为他们安排一个心理老师,观察他们的心理状况并提供帮助。“他们有很多悉心和细心的照顾,给我们安排很多活动,来转移我们的注意力,真的好感动。”
在提到校方给予的照顾时,母子健不断的提到一位Jim Jailer的教授。这位经济学教授在得知自己所在的Farmingdale校区将迎来19位来自汶川地震灾区的学生后,便主动邀请给这些学生上课,教他们美国历史、文化、政治等,以帮助他们更快的适应美国。
据母子健回忆,几乎每个周末,Jim都会带他们走出校园,组织一些校外活动或者把他们带到家里。“他对待我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现年62岁的Jim去年来到了中国,现在正在西南财经大学教英语口语。当被问起为什么对这些学生如此好时,他的回答有点出乎记者的预料。他回答说,“这是我的义务,因为这些学生是我们的客人,我的所作所为跟他们的特殊背景没有任何关系。” 然而这些学生在Jim看来还是有特殊之处,他们更加谦逊和真诚。
出了老师的照顾和关心,来自同学的帮助和关爱也让这些学生感动。失去父亲的王思迪正是在室友和同学的帮助下逐渐从悲痛中恢复过来了。王思迪回起在地震一周年的5月12日的晚上,半夜两点多,她想起了失去的亲人,就一个人出去走走,她的室友就跑出来追到她,问她怎么了。在告诉了室友自己的心情后,她的室友就拉了几个朋友过来一起陪她,并一起点起了蜡烛,祝福王思迪,希望她能够快乐起来。王思迪描绘当时的情形说,“大家手拉手,感觉是中国人一样,觉得很感动。”
“他们给我很多inspiring的东西,有很多人在关心我,有很多希望在那,会给我很多激励的东西。即使回国后,纽约的那边的人还会支持鼓励我。”
王思迪觉得他们对自己好,并不是因为自己的遭遇。“他们就只想对你好。”
心怀感恩
经过将近一年的学期,这150名学生完成了各自的学业,并于2009年5月25日回国。他们带回来不单是一年的学习,也带回了新的感悟。
对于此次学习的机会,唐霁毫不避讳的说,自己很幸运,实际上是这次地震的受益者,在纽约得到了很多,但是我们能够把这些东西带过来,传递下去。
唐霁表示自己要去帮助别人,她表示自己以后一定要支助一名大学生。“一定要去帮助一些人,让这种爱得到传递。自己要是没有别人的帮助,我肯定不会走到这一步。我会考虑去给予别人一点东西,这样会比自己走得更好要来得更快乐一点。”
在谈起这段经历的时,刘雨多次提到了“感恩”这个词,对于自己得到的这些,心怀感恩,并且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刘雨也觉得自己很幸运,并且认为这种幸运需要通过自己的帮助而传递给别人。
黄磊在总结这次留学时,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不是学到了多少知识,而学会了独立,并懂得了如何去帮助别人。
人生新感悟
远离家人,在国外独立的学习、生活了将近一年,很多学生开始学会了独立思考问题,独立的做决定,这5名学生开始重新审视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和看法。
母子健在出国前就读于四川大学学习国际贸易,这是一个在川大倍受追捧的专业,然而在国外的一年,让他意识到追逐自己想要的是实现幸福的前提。在进入大学后,母子健发现自己其实并不喜欢国际贸易,而真正感兴趣的是新闻。因此回国后他开始关注新闻领域,并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新闻知识。
现在已经是大四的母子健已经收到了好几所美国大学的回复接收他攻读新闻的硕士学位,其中包括哥伦比亚大学。
而对于王思迪而言,长期以来自己的很多重大抉择都是在父母的安排下做出的。包括进入西南交大学习电器专业,也是她的父母出于较好找工作的考虑。
“以前都是听父母的意愿,他们觉得一个理科生,想去个好学校,毕业后又想找个好工作,而又不想走太远,所以就选了交大电器的专业。他们觉得一个女生,英语还不错,在学电器的一堆男性的群体中,会有优势。”
然而美国回来后,王思迪就开始纠结,是不是要走原来的路,还为此跟她母亲争执。她发现自己还是想到美国读书,喜欢讲英语喜欢那边的氛围。王思迪已经申请两个了国外的学校学习marketing。然而因为担心母亲,所以陷入两难中。
现在是大四的黄磊,早在大三的时候,就明白自己是一个更喜欢动手的人,不适合对着书本搞研究,便早早的就确定了自己的方向,即大学毕业后立刻投入工作,而不是继续读研究生。因此,在大三期间没有想很多同学一样去准备研究生考试,而是忙于实习找工作,现在黄磊已经被阿里巴巴录用,就等毕业后便到杭州报道。
而刘雨2010年顺利的考上了中科院的研究生,现在正朝着自己IT工程师的方向努力。
唐霁的人生认识则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她已经开始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虽然现在已是一名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研究生,唐霁却更加注重社会公益。 她表示,这个项目让她觉得自己的价值除了本专业金融领域外很多时候其实在更多的地方。
唐霁说,“我最后会去做一点教育的事情,我以后有机会的话,可以在四川创建一个类似于初级教育的东西。我至少会在四川做一些教育的贡献,做一些帮助大学生跟职业的生涯的衔接。这种想法在自己美国之前,我觉得是不可能有,按照去美国之前自己的想法,如果能去光华就肯定去投行了。”
回报
由于这批学生是在地震特殊的背景下出国的,他们受到的所有的特殊待遇和资助,都是因为他们是来自汶川地震的灾区学生。正如刘雨所言:“这个机会真的是那这么多条命换来的,如果没有他们的生命的失去,我们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
因此社会上就会有很多类似的期望,认为他们在回国后,应该立刻投入灾区,帮助灾区的人民进行灾后重建。
面对这种社会期望,这5名学校却有着自己更为理性的理解。
面对这种压力,唐霁认为,“我们现在做不了什么,我们现在不可能去向别人宣誓说自己以后要做一定会回来会怎么做,如果那样做,我们反而会觉得很假,但是我们心理面会一直惦记着这件事情,某一天挖出来的时候,我会告诉自己,我应该去做些什么,去做些什么 让我们心安。”
“我觉得不一定说是要去回报给当时给我们帮助的人,回报可以是广泛的,就像我就想我以后一定要支助一名大学生。一定要去帮助一些人,让这种爱得到传递。自己要是没有别人的帮助,我肯定不会走到这一步。”
而在将要出国读研的母子健看来,谈回报要把目光放远点,整个大的世界都是个试验田,等个三五年,先把自己build up了,再谈帮助别人才有意义。
“离开时为了更好的回来,我们可以到外面闯闯,学过再回来。不要强求立刻要球毕业后就投入重建过程中。现在更重要的是心理面怎么样,你到底想做什么,想做的话十年后你就能做。”
从美国回来后,尽管自己失去了至亲,但是王思迪还是去到了青川支教了一段时间。
其实这种回报,早在这150名学生回国前,就开始了。在回国前,他们中每个人收到了50美元,这笔钱是来自于当地华人的捐款。他们并没有把这些钱带回来,而是把这些笔钱都捐出来,成立了一个7500美元的公益金。
在日报地震发生后,这个公益金捐出了3000美元,最近又捐给了受地震影响的盈江户勐中心小学2450美元。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1-05/03/content_12432151.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记者 高启辉 张雨薇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