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6月3日报道:随着端午节的临近,广州番禺上漖龙舟基地呈现一片繁忙景象。
上漖村是八大龙舟生产厂所在地,广东省百分之八十多的龙舟都产自这里。这个村子充满了钻孔和敲钉的声音,空气中也飘荡着新油漆味。
40岁的邓继勇和一些村民在上漖村规模最大的龙舟厂为完成订单赶进度。房顶上的几台电风扇使得厂里增添了些嘈杂的呼呼声。
一些做好的龙舟头和尾部在工场外静静地等待着在周末之前与船身合并。在工场周围的一些河里漂浮着其他一些快要完工的船。
邓继勇说,“这些天我们最忙。为了按期完成,我们必须加班。”他一天在工场工作10多个小时,每天工资110元。
作为广州市番禺区的本地村民,邓继勇说他是看着造龙舟长大的。
锯屑打在他的身上,甚至睫毛上也沾上了。邓继勇参与了龙舟建造的所有过程,包括要求最高的把木头削尖以使其与龙骨和船周边相连。
削木需要非常的精准和平滑,甚至一根头发丝的缝隙都不能有。
一个熟练的工人削一个20厘米的接头的一面要花费大约两个小时,一艘长的龙舟需要14个这样的接头。
邓继勇说,“这需要眼力好,只有熟练的师傅才能做好。”
邓继勇做这行超过14年了,他说他与监督造船的师傅们相比还差得远,龙舟的建造不同部位需要不同的木材,通常是东南亚的坤甸木,杉木或最贵的柚木。
一艘40米长的龙舟需要六平方米的木材,还需要4名工人加班加点16天才能完成。
如果用坤甸木造的话,售价为10万多。
邓继勇和他的同事们在春节过后就开始着手他们10条船的订单。
邓继勇说,到下周一他将完成今年的龙舟建造,然后和其他村民一样回到建筑工地工作或种花。
广东人在端午节前后一直有在村、镇之间举办龙舟比赛的传统。这使得这该村传统的龙舟建造维持300多年。
邓继勇说,事实上,本地人对龙舟有着浓厚的感情,建一艘龙舟就像建一座小庙一样。
龙舟中部常常会摆放一个神龛,供比赛者在赛前或赛后上香或供奉。
邓继勇所在的村子建造的龙舟一直以来被当做他人参照的标准,受到了国内外的欢迎。
在20世纪80年代的顶峰时期,该村有30多家龙舟建造厂,每年接收几百张海内外的订单。
然而,90年代以后传统龙舟的需求下降了,部分原因是大批量生产的橡皮或塑料龙舟更便宜。在最不景气的一年,邓继勇所在的厂里只收到了三艘龙舟的订单。
然而,过去几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包括龙舟比赛成为亚运会项目、家庭收入大幅增长,对传统龙舟的需求出现了反弹。
邓继勇说,“在比赛中,用木头打造的龙舟表现最好。因为木头在水中的灵活性是其他材料所不能及的。”
然而,邓继勇承认,传统龙舟的建造很麻烦,也赚不了多少钱。
邓继勇表示,打造龙舟的工作不仅具有季节性,而且又累又脏。
他的同事大多都生于70年代,邓继勇认为他们是龙舟生意的最后一代人。
他说,“我没有受过多少教育,造船、建筑业以及种花是我们村的主要生意。”
他有一儿一女在上高中,他希望儿女能好好学习,以后找一个更好的工作。
然而,当一艘龙舟完工以及被客户称赞时,他还是会有成就感。在龙舟比赛时,他会把他们厂造的龙舟与其他厂的作对比。
有时,他也会加入到比赛中。
他说,“龙舟比赛令我高兴、兴奋。”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china/2011-06/03/content_12633419.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记者 李文芳 编译 张斯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