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6月8日言论版文章:自2010年6月以来,国际小麦和玉米的价格已经翻了一番。全球粮价持续走高的同时,华中和华南地区的干旱更是加剧了人们对于国内粮价波动的恐慌,并有可能对全球粮食市场造成影响。
干旱在中国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今年2月,中国北方的小麦产区就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干旱。当时专家预测,中国小麦产量将会大幅下降。但随后,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农民等多方的努力之下,中国的小麦产量实际上会增长2%。
但是,这次华中以及华南地区的干旱出乎人们的意料。长江沿岸盆地的水稻产区降水量达到了50年来的最低水平。人们再次产生疑问:中国的粮食产量会减少吗?中国是否需要大量进口粮食?尽管过去三四天的降水能在一定程度上补给该地区的水资源,却不足以弥补该地区30%-40%的降水匮乏,并且,干旱对于粮食产量的危害已经显现出来。在一些地区,洪水也将成为一个新的挑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粮食价格自去年以来增长了11.5%,零售价格在2009年12月到2011年5月年增长了29%。同时我们还应考虑到其它因素,如美元的疲软、油价对生物能需求的影响、过度流动性以及经济增长过快等都会造成粮价波动。
尽管水稻产量可能下降,但干旱不会对 国内或国际粮食市场造成太过严重的影响。目前,受到影响主要是早稻的产量,但早稻仅占夏季粮食产量的25%。许多专家预测,干旱只会令粮食的年产量减少1%。此外,中国有着足够的粮食储备(约为2亿吨),能够确保粮食安全。同时,政府应对干旱的措施也会避免危机的产生。
尽管过去两年中国的粮食进口大幅增加,但相比巴西等其他新兴国家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中国的粮食进出口规模仍然较小。实际上,短期内,相比起中国的干旱,欧洲和美国的干旱对世界粮价的影响更大。欧洲和美国是世界两个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家和地区。
但是,如果中国在夏季遭遇干旱或洪水,将会影响到秋季的主要收成,粮食产量将会大幅减少。中国政府正在密切监控当前的气候状况,评估其对秋收后粮食产量的实际影响。
从长期来看,气候变化问题(引发极端气候事件高密度高强度的发生)、人口增长、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等,都将继续对中国的自然资源和粮食生产造成巨大的压力。
到2050年,全球小麦和水稻价格预计将分别增长75%和25%。届时,中国的人口将会达到15亿,中国的城市化程度更高,社会更加富裕,人们对于水果、蔬菜、肉类等质量更高、品种更丰富的食物的需求也将大幅增加。
因此,确保粮食自给自足将会成为中国的巨大挑战,但同时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巨大机会。如果中国能够正确地将投资与政策相结合,发展新科技,提高生产力,保护水源、耕地和森林,就不仅能够确保自身粮食安全,同时也会对世界粮食的安全做出巨大贡献。
为了实现短期和长期粮食安全的目标,中国政府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中国应当释放国家粮食储备,尤其是面向干旱受灾地区贫困人口,因为这部分群体最容易受到粮食产量的影响。同时,政府还应当建立或继续完善社会安全网络,通过直接的资金援助,保护贫困人口以及妇女、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
第二,政府应当确保农民在干旱时期能够获得灌溉水资源。通过水库放水、抽取地下水资源等措施,政府可以帮助贫困的小农户应对由干旱造成的粮食生产和收入方面的影响。尽管目前三峡大坝已经开始放水,但农民尤其是贫困的农民需要更多的帮助。
第三,由于对粮食短缺和粮价上涨的恐慌,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囤积居奇和投机倒把行为,而这类行为会加剧粮价上涨和粮价波动,政府应当通过更加完善的市场监管措施,防止粮食囤积和投机行为。
此外,如果大型的食物生产公司也从事屯粮投机活动,会比农民个人屯粮对粮价的影响更加显著。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减少粮食产品的投机行为。例如,政府应持续密切地监控粮食储备企业的粮食购买行为,防止价格操纵,确保交易的透明。
第四,由于贸易的开放对于提高粮食市场的效率十分关键,政府应当确保粮食市场贸易的开放。危机发生时,避免对进出口进行限制,对于防止国内市场的扭曲和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是十分重要的。
第五,政府应当通过有效的制度和强有力的市场,保护土地和水资源。政府应当规范土地使用,建立保护土地资源的激励体系。此外,在灌溉和水资源贮存方面的投资可以减少干旱带来的相关风险,同时也应当促进保水和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应用。
最近,政府新发布了一些重要的抗旱措施,其中包括加大紧急掘井和灌溉设备方面的投资。农村地区可以通过种植对水源依赖较少的作物,使农民的收入来源更加多样化。为了帮助农民更好地做出投资和决策,应当让农民通过更简单的方式获取天气和气候变化的信息。
第六,政府在科技方面的投资应当转向提高农业尤其是小农户的生产力方面,加强他们对气候变化和气候突变的适应能力。特别是要加强对特定地区抗旱作物和节水技术的投资,促进水源保护相关技术的发展。同样重要的还有,对增强环境变化适应性以及减灾措施方面的投资,这些都能够最大限度开发农业的潜力。
英文原文请见:
http://www.chinadaily.com.cn/opinion/2011-06/08/content_12654948.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作者是华盛顿特区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 樊胜根 编译 刘江波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