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6月9日见报言论版文章:眼下,全国的高三毕业生都在参加高考,也就是全国性的大学入学考试。高考一般考三天,每年的这个时候,高三的学生和家长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此同时,老师、邻居,乃至全国上下,都在竭尽所能为高考考生提供支持和便利。
现在,激烈的高考竞争出现了重大转折。2011年参加高考的学生为933万。而在2010年和2009年,参加高考的学生人数分别是946万和1020万。高考人数的减少主要原因是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海外留学热的升温。
在计划生育政策下,出生率大幅下降已经成为中国人口状况一个不争的事实。而海外留学,也成为中国时下热议的话题。2010年,大约有20万名高中毕业生避开国内高考,选择海外留学。而高中毕业生留学海外的意义与影响,目前尚不明朗。
对于高中毕业生是否应当选择海外留学,专家、家庭、学校各执一词。许多专家明确建议高中毕业生不要选择海外留学。他们认为,海外留学对于青少年的正常发展来说风险太高,对青少年未来事业的成功帮助不大。并且,让孩子到海外去留学肯定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在中国,送孩子到海外留学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1872到1875年间,清政府组织了大清幼童出洋肄业局(Chinese Educational Mission),经过层层选拔,最终选派120名幼童到美国留学,他们当中最小的只有14岁。这些幼童学成归国后,用西方先进的知识技术为国家服务。他们有的成为外交家(如唐国安,100年前他奉命筹办清华学堂,也就是今天的百年名校清华大学),有的成为商界领袖,有的成为1883到1885中法战争中的海军将领,有的成为工程师(如詹天佑,在没有外国人帮助的情况下设计建造了中国的第一条铁路)。
从某些方面来看,大清幼童出洋肄业局的举措无疑是成功的:选派幼童出国求学,目标明确,实施集中;留学生质量高,整齐划一;受到清政府良好的资助,得到美国政府以及耶鲁等大学机构的支持;留学的幼童借住在寄宿家庭当中,得到良好的监护和照顾。此外,由于大清幼童出洋肄业局派专人教授传统的儒家文化,这些留学幼童在美期间接触的文化相对平衡。
即便是140年后的今天,大清幼童出洋肄业局的经验仍然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只有对中国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海外教育做出恰当的安排,到海外留学的学生才能真正从中获益。然而就目前的状况来看,高中毕业生海外留学是一个风险极高的提议。对于许多学生和家长来说,出国的安排计划不周密,不充分,不灵活,孩子到了国外,难以应对环境的变化。相比之下,有些学生因为事先对自己可能面临的学业、感情、社交、财务、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合理的安排,到了国外就能很好地适应当地的学习和生活。然而归根结底,在为孩子出国留学做出合理安排方面,家长应当承担起基本的责任。
目前,避开国内高考到海外留学的学生大都成绩优异,但也并非全部如此。成绩优秀的同学可能会收到多所外国大学的入学许可。而一部分成绩平平的学生,可能会被一些资质较差的机构所吸引。这些机构急需海外学生,但办学条件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业和生活需求。
此外,18岁左右的学生还不够成熟,并不能很好地照顾自己。今年4月,一位家境殷实、在波士顿留学仅数月的中国学生遭不法分子绑架,其保时捷汽车也同时被盗。这一事件的发生,很大程度是因为这名学生在校园里喜欢炫金露富、请客买单。幸运的是,这名学生随后被警方解救。
另有一些留学生会有经济方面的忧虑。也是在今年4月,一名留学日本的学生回国后,因为和母亲争论学费的问题,在上海机场将母亲刺伤。
在留学问题上,金钱有可能成为负担。钱财太多,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会成为负担;资金不足,不知道如何安排生活、理财购物,也是一种负担。
在国内参加高考,考取一所国内的大学,工作几年后再去海外留学才是一个明智成熟的选择。一个成年人安排留学生活,肯定要比一个要去读本科的学生简单的多。
参加高考还是选择去海外留学,都是不错的选择。问题的关键在于“谁”选择,在“什么时间”选择。要回答这个问题,一个人需要有自知之明。中国有句古话叫“因人而异,量力而行”,意思就是,面对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方式,做事情要做自己能力范围以内的。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opinion/2011-06/09/content_12662003.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作者是美国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哲学教授 Chung-yue Chang 编译 赵欣莹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