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7月16日报道:“等我喝完我的舒化奶再跟你说话!”
马晓慧是一名在美国读书的中国留学生,她看《变形金刚3》的时候听到了这句台词。她几乎不相信这是真的。
“一个中国牛奶品牌出现在一部讲汽车人的好莱坞大片里?怎么回事?”这是她当下的反应。而能回答她这个问题的最好人选,是影工场的创始人刘思汝。
刘思汝的公司帮助四家中国企业植入了即将在7月21日大陆上映的《变形金刚3》。这是中国企业首次集体高调亮相一部好莱坞大片。
伊利是其中一家。舒化奶是它今年力推的产品。在影片中,一名疯狂的科学家在电梯里拿着一盒舒化奶大声嘬吸,并清晰地说出了品牌名。牛奶的包装是全中文的,有大约10秒的呈现时间。
刘思汝称,伊利最初的诉求是要在台词中体现品牌,并且最好是在一个较为封闭和整洁的环境中出现,因为诸如办公室之类的地方背景杂乱,容易分散观众的注意力。而沟通的过程并不如最终的呈现那样轻松好玩。“导演迈克尔贝开始认为伊利的要求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刘思汝说,“因为这种牛奶在美国根本没有销售。”但恰好影片中有一名亚裔角色。在多次和制片人、导演、企业进行协商后,迈克尔贝达成了最后的场景。
在7月14号举行的中国首映式上,导演迈克尔贝表示伊利的植入是为了影片更加幽默。
“那个时候,如果演员说可口可乐就不太好玩,说舒化奶却能达到一种欢乐的效果。在美国放映时,美国人看到那一段都大笑不止。这只是一个制造喜剧的工具。我不是在给牛奶做广告,我是在拍一部叫《变形金刚》的电影。”
但显然伊利不这么认为。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表示,量化评估上来看,《变形金刚3》的国内票房预计将达到6亿,观影人数达到千万级,同时利用话题性,可引起消费者主动进行二次传播,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伊利表示不便透露这次植入的花费,而刘思汝称花费和同类植入国产大片差不多。
一名在好莱坞大片厂和中国电影行业有20多年从业经验的业内人士对《中国日报》表示,伊利此次的植入效果非常明显。一般来说,企业和片方之间的合约会包括植入广告和后续的营销活动,如媒体购买等。而伊利的整体花费应该在500万至1000万美元左右。
休闲服饰品牌美特斯邦威可能对这笔生意更加熟悉。早在《变形金刚2》上映之时,美邦就在影片中植入了自己的logo。但这次它想要得更多。
美邦希望男主角穿上他们的T恤,并且不能弄皱、弄脏、撕裂或在角色处于跑动时穿着。对于一部男主角经常在剧烈打斗的影片来说,这个要求并不容易达到。最后迈克尔贝的呈现是让男主角穿着T恤在开场后女朋友亲热了5分钟。
美邦旗下MTEE系列T恤的品牌经理谢炜给片方寄了大概20件T恤,并且没有选择那些只有一个简单的logo的款式。最后他惊喜地看到影片男主角希亚拉博夫选择了MTEE的“九宫格”系列。
“简单的植入logo是比较初级的,”他告诉记者,“美邦想展现一些我们特有的东西,能体现我们创造性的东西。”
对于另外两家植入的企业TCL和联想来说,呈现相对容易得多。毕竟一部有关美国国防部和航天局的影片中,电视和电脑都是常见品。在影片中它们甚至像汽车一样变形。
刘思汝发现,所有的中国企业都不再满足于简单的logo植入,而是希望产品与情节能有机结合。她说:“企业的要求和片方之间总会有冲突,但最后的结果非常令人满意。”而这种双赢的结果,本质上是因为双方确实需要彼此。
中国已经成为重要的电影市场。《阿凡达》和《变形金刚2》北美之外最高的票房来源都是中国。“和我们合作的品牌都会展开相关的营销活动,这必然有助于我们的电影在中国获得更多关注和更高的票房,”迈克尔贝电影制作公司副总裁大卫利纳如是说。
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即使伊利在国内曾卷入添加三聚氰胺的负面新闻,却仍然成功植入了影片。刘思汝告诉记者,在给片方的报告里,她说明了伊利曾有这样的负面新闻,但也表示伊利是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合作伙伴,最后的选择仍由片方决定。在上海的发布会上,迈克尔贝并没有回答记者的相关提问。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出现在一部好莱坞大片里,意味着更加国际化和高端的形象。
谢炜说:“我们已经很知名,现在我们想让消费者知道我们还很与众不同。”而张剑秋则表示,主要看重影片的国际高度、国内外影响力,以及与伊利目标人群的契合。希望通过此次合作,能提升伊利品牌形象的国际化高度以及好感度。
国内观众对这些中国品牌的高调植入则反响热烈。虽然他们对国内影片的植入广告常持厌恶态度,对中国品牌在好莱坞大片的亮相则感觉新鲜和兴奋。网络上热火朝天的讨论中,有人表示激动,也有人对于伊利的植入感到突兀。但无论如何,这两种态度都帮助了品牌扩大知名度。
谢炜乐于提到的一个事实是,上海一家店铺在《变形金刚2》上映前后一周时间内(2009年6月22日—6月29日),销售变形金刚系列T恤近一万件,即每分钟卖出两件。
植入好莱坞大片当然也存在风险。每年20部的进口片配额和审查制度,对于志在提高国内好感度和销售量的企业来说,是个无法忽视的问题。
刘思汝表示,目前这方面可以做的很少。她只能提醒企业潜在风险,并推荐那些最有可能登陆中国影院的影片。更多的中国企业似乎并不在意。刘思汝接到更多的订单。她说,很有可能在下一部007电影和《冰河世纪4》中,仍会出现中国企业的身影。
英文原文请见:http://europe.chinadaily.com.cn/business/2011-07/16/content_12918479.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记者 刘玮 编辑 吕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