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室的故事
2012年6月16号 晚上8:45
41岁的中年男子,杨岗(化名),下午5点突发心肌梗塞,三个小时后,他的家人发现情况不对,赶紧拨打了急救电话。因为救治时间错过了抢救的“黄金10分钟”,杨的情况更加危险了。
进入到急诊室短短2分钟,马立芝迅速向120人员了解病人的情况,开始和她的医护团队展开了紧张的急救。病人的意识已经开始不清醒,马立芝不停的叫他的名字,问他的病史和现在的身体情况。医生们用最快的速度给他做了抢救治疗。十几分钟之后,杨情况稳定了一些,甚至能发出一些声音了,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
然而,几分钟以后,病人的情况又急转直下,监护仪发出了让人紧张的急促的“滴滴”声,杨出现了室颤,生命危险。急救床周围蓝色的帘子“刷”的一声被拉上,从帘子下的空隙,医生们急促的脚步和不断的电击指令让空气变得异常紧张,医生和护士轮流给病人做心脏复苏。根据最新的国际标准,心脏复苏按摩的次数至少是1分钟100次以上。30分钟的抢救就像过了整整一夜,大家的心都悬在了生命垂危的杨身上。半个小时的抢救和不停的心脏复苏按摩之后,监护仪终于跳动起了稳定的红色线条,杨暂时脱离了危险,所有人都筋疲力尽了。
2012年6月16号 晚上9:20
“太好了!终于把他救过来了!”马立芝笑了,她的脸因为刚才奋力的抢救变得有些苍白。杨的情况如果能稳定住,身体允许做手术的话,他活下来的机会就很高了。马立芝坐了下来,护士给了她一直香蕉,“警告”她再不吃点东西身体就扛不住了。
“我以前可没想当医生。我妈老想让我学医,说我以后就能给全家人看病了,”她停了一会儿,继续说道:“可能是命吧,我也想过要去其他轻松点的科室,但最后还是留在这儿了。这儿最忙最累,收入最不与付出成比例,可是我就喜欢这里,它那么有挑战性。就像考试,我总是想做最难的题目,当你快速准确的得出答案的时候,那种成就感让我觉得很满足。”
在过去的4个多小时里,除了杨岗以外,急诊室陆续来了几十位患者,还有几个病人是120救护车送来的,有车祸里受了伤、多处骨折、血肉模糊的,还有病人突发脑淤血。马立芝刚坐下一会儿,120救护车又来了,她再次回到了她热爱的“战场”。
2012年6月16号 晚上10:00
杨岗的情况稳定了一些,一个小时以前,急诊室打电话请来了已经下班回家的心内科大夫刘英,刘大夫刚放下碗筷就赶紧回到医院,给杨做了一个小手术。杨现在有了一个临时心脏起搏器,如果他的心脏再出现问题,起搏器也能暂时帮上不小的忙。
杨的家人在急诊室外焦急的等待,他头发花白,走路蹒跚的父母已经紧张的说不出话来了。马立芝到走廊,她平静温暖的表情给杨的家属带来了一些力量。马立芝轻轻的拍了拍老人的背,告诉老人要坚强,不要放弃,他们的儿子还有希望。杨年迈的父母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含着眼泪点了点头。
马立芝回到急诊室,挨个查看了一下所有病人的情况,询问了他们的病情。回到分诊台,她看了一眼墙上的钟,自言自语道:“他这会儿该睡了。”她说的是她8岁的儿子。“我很少有时间陪他,他常常和他爸爸睡。有时候我都感觉他跟我不那么亲了,”她看着窗外的黑夜,轻轻叹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