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中国日报》2月10日报道:记者从昨天科技部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为帮助遭受旱灾的农民把损失减小到最小程度,科技部紧急启动抗旱减灾科技行动,筛选了以小麦抗旱减灾技术为主的五十套实用技术和产品送到抗旱一线、农村基层。
科技部农村司计划处处长王学勤在接受《中国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旱灾灾区的农民利用补苗季节及时的选用抗旱小麦品种,今年产量的损失将得到很大减轻。”
根据王学勤介绍说,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和专家,以“863”等计划相关项目研究成果为基础,紧密围绕抗旱减灾技术要求,对已有技术进行了筛选,推荐农民根据自己所处省份气候土壤环境选择使用“辽春9号”,“内麦20号”,“郑旱1号”等20种主要抗旱小麦品种。
王预计今年的小麦产量要保持与去年持平将存在巨大挑战。2008年我国小麦年产量高达1.09亿吨,为2003年来最高记录。
旱灾是我国农业主要的自然灾害,据科技部统计,全国每年旱灾面积已由上实际五十年代的1.5亿亩上升到现在的4至5亿亩,成灾面积由500万亩上升到1.8亿亩,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重大损失。特别是2008年入冬以来,我国北方12个省市相继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旱灾,连续100余天无降雨,给今年农业生产,特别是夏粮生产及人畜饮水带来了严重威胁。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志敏昨日接受《中国日报》采访时说这些受旱灾地区的农民大多因近年暖冬而选择了一些生长周期快但是抗寒能力差的小麦种。
由于春季夜间降温比较频繁,这些抗寒性差的小麦种在遭遇了旱灾后更容易死亡,王说。
但是王教授认为现在说旱灾将影响今年粮价上涨的预测为时尚早,粮价的浮动和最终的粮食产量有关。小麦的穗子数目受旱灾影响变少,但是抗旱品种的及时补苗有可能很大程度上弥补产量。
王教授还指出尽管各地方政府已经给了受旱灾地区农民补贴,帮助他们购买灌溉设施,农民仍然承担了比较重的经济负担。例如,河北省农民每灌溉一亩地就要承担30元人民币的水费和电费。
(《中国日报》记者 陈佳 编辑 张峰 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