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大年初二,没等公鸡叫,山东菏泽东明县东明几镇袁长营村的老王就起床了。他惦记着自家的10多亩小麦地,它们“像秋天长满荒草的操场”。
年前,3亩多花生地活活“渴”死了。他用手刨出地里的一把把干土,直到刨出最后的根,手一捏,“嘎吱”碎了。
年前气温低,乡亲们怕地里通水后上冻,直到年初二,气温稍稍转暖,村里才通过水渠引入黄河水灌溉。此时,全村600多户的小麦正在返青,他们必须和时间赛跑。
连续十多天,老王凌晨4点起床,直到晚上12点还在打着手电筒浇地。因为5户人家共用一个水龙头,水量又小,更多的时间只能等。最忙时,他家7口人,除了两岁多的小儿子,所有人都上了。
老王从电视上得知,全国超半数的冬小麦受旱,这是数十年一遇的干旱,牵涉范围达15个省。
田里的庄稼在“喊渴”:河南安阳地里干裂得能塞下一个拳头,很多青菜枯死,手一碰变成干粉。安徽蚌埠的麦苗仅仅长到8厘米,比去年足足矮了12厘米。山西阳泉的老汉掘地1米,都是干硬土,根本无法播种玉米。济南市185座水库严重缺水,济西地下水全部停采……
400余万人、200余万头大牲畜吃水已然发生困难。登封市城区居民已实施定时定量供水,为了给家里减轻用水负担,有人年初二就去打工了……
2月5日,国家启动Ⅰ级抗旱应急响应。这是新中国成立近60年的第一次。
世界上没有人能预测“一百天不下雨”
跟老王一样心急火燎的,还有国家气象局新闻发言人于新文。这个跟天气打了20多年交道的“老气象”,做新闻发言人才两年。有人笑他这份工作,“对付记者的难度一点也不亚于对付老天的难度”。
2月6日,于新文打着黑红图案领带,西装革履、表情严肃地召开新闻发布会。他坦言,“很不愿意召开这样的发布会”。去年,几乎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他主持召开了“冰雪灾新闻发布会”。
参会记者数量之多显然超出了主办方的预计。会场上,服务员不得不一趟趟地用推车一次运送6把椅子。过道塞满了人,很快,“矩形方阵成了大扇形”。
记者的提问毫不留情,有人直言:干旱不是突发事件,从干旱、严重干旱到历史罕见的严重干旱,是相当长的过程,为什么到年后,才成为所有报纸的“头条”,是气象预报滞后,还是信息发布滞后?干旱到底能不能预测,能预测到什么程度?
不难理解,提问者的潜台词是:为什么气象部门没有早早发出干旱预警?是不是因为高层的“高度重视”,才有了这样的紧急发布会?
国家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翟盘茂解释,干旱是个持续的过程,气象部门只能滚动预报。旱情是逐步加剧的,有一个潜伏到暴发的过程。现在冬小麦返青,到了抗旱最关键的时期。
对于干旱,他甚至谨慎地使用“监测”一词,而不是“预报”。他打比方,这相当于一个苹果,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坏,直到出现坏的迹象,我们才知道它要坏了。这是不断滚动的监测预报的流程,世上没有人能预计“一百天不下雨”。
他解释,气象部门“年前同样做了很多工作”,他们一直在监测预报干旱的发展,已经发了7期公报发布旱情。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主任张培群认同翟盘茂的观点,他认为,在很多情况下,包括干旱在内的一些天气现象是“不可预报的”,比如小的天气变化和极端的天气变化。
他直言,这次干旱他们只是预测到了少雨,却没预测到干旱严重到这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