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 > 中国故事
|
13万大学生参军 权宜之计还是富国强军大计 2009-11-02 13:44
怎么带 ——军队的现代化,实质就是人的现代化 济南军区某集团军作过这样一个统计:今明两年补充的大学生士兵和现有的大学生士兵加起来,预计将达到4000多人。未来在这个集团军里,大部分班里都有大学生士兵。他们用“机遇”一词,形容即将到来的这个蓬勃、庞大的新生群体。这就是,改善兵员素质的机遇、改善干部队伍结构的机遇、提高士官队伍能力的机遇。 某集团军军长马宜明说:“这个机遇意识要大力宣传,不能把大学生士兵当包袱,要发挥他们在部队建设中的牵引作用。通过他们逼着干部队伍改善素质,如果干部不如这些士兵就失去了当干部的资格;要逼迫国防生提高适应部队的能力,你不努力就要落后,就要被淘汰。要让大学生士兵成为阿拉斯加的‘狼’,逼迫鹿群为生命而奔跑;要让他们成为沙丁鱼池中的‘鲶鱼’,驱动沙丁鱼保持生命的活力;要让他们成为搅活部队建设一池春水的风,逼迫着我们的干部骨干在竞争中努力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大学生士兵来了后,部队最大的变化就是出现了“大龄新兵”现象。大学四年毕业,一般年龄都在22到24岁,大学本科入伍,年龄放宽到24岁,而18岁入伍的战士,19岁就能当班长,这就出现了小班长管大龄新兵现象。同时,基层干部跟大学生新兵的年龄也差不多,知识水平也比较接近。 某集团军要求各级,迎接大学生士兵进军营要打主动仗,不能有“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思想。由此,他们提出了要纠正三种偏见:一是纠正“大龄新兵”用不着培养的偏见,要求大学生士兵什么都要比普通士兵强;二是纠正“大龄新兵”不容易培养的偏见,认为他们年龄不小、思想定型,不像普通士兵一张白纸“描啥是啥”;三是纠正“大龄新兵”难有作为的偏见,认为他们个性强吃不了苦,很难与普通士兵打成一片。对此,各级要树立尊重宽容意识、辩证看待意识、因才施教意识。 某集团军还明确提出,大学生士兵到部队后,首先要把好分配关。要根据他们的个人经历、专业特长和部队的需求,分配相应的工作岗位,让大学生士兵尽量到那些技术含量高的岗位,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后,有意识地让他们当骨干,发挥作用。要根据大学生士兵的特长,有意识地为他们组织一些展示才艺的比武竞赛活动,提高他们的威望。 济南军区某船运大队大学生士兵刘旭只比他的副中队长朱斌差一岁。领导与部属就像同学一样,难分个大小。 怎样带好这样的兵?朱斌说:“由于受教育的程度相近,我跟刘旭有很多共同语言,能交流到一起。他也能领会我的意图,发挥他的作用。他做错了什么事,我尽可能不在公开场合批评他,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由于朱斌善于培养和使用刘旭,刘旭在战士中的威信很高,最近被推荐为预提对象。 某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徐忠波结合部队这些年兵员成分的变化,摆出了这样一种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这支军队先后经历了接收学生兵、城镇兵、带薪入伍兵、打工兵、小老板兵,每次这些新的兵员群体的到来,都会在部队引起正反不一的说法,起初总是看问题比较多,后来慢慢也接纳了他们,他们中照样出英雄出模范。比如大学生兵“抗震救灾英雄战士”武文斌、“小老板兵”吴国良、“打工兵”王保成等等。 山东省军区司令员谈文虎告诉记者,这次大学生士兵的大规模到来,各级带兵人的心态明显比以往平和。一则,大学生干部已经成为我军干部队伍的主体,相同的学历往往会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亲近。二则,我军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加快,新装备新技术日益增多,技术兵种成为大头,要胜任这些岗位,非大学生莫属。因此,各级带兵人都希望把大学生士兵培养好使用好,切不可“叶公好龙”,重蹈覆辙。 在海军交叉任职三年回来的济南警备区司令员胡少平和在空军交叉任职并在俄罗斯军事学院留学深造的济南警备区参谋长许胜廷深有感触地说:“军队的现代化,实质就是人的现代化,战争的较量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较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征集大学生入伍事关我们这支军队的走向和成败。我们要千方百计把首批大规模进入军营的大学生群体带好,让他们在军队的人才建设上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