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 > 中国政声
|
对话两代大学生英雄集体:从“华山人墙”到“长江人链” 2009-11-03 15:08
从“华山人墙”到“长江人链”,不同的年份,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代,“60后”大学生和“90后”大学生,在危难关头、危急时刻,表现出同样的担当、同样的责任、同样的抱负、同样的价值抉择,闪耀着同样璀璨夺目的人性光辉,奏响了时代主旋律。 最近,新华社记者同他们进行了一轮两代人的对话。 对话主题之一:担当 [背景]1982年,第四军医大学三年级学生、共产党员张华,为抢救一位晕倒在粪池里的69岁农民,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时隔一年之后,他的学弟学妹们在10多名游人从华山80多度的崖梯上跌落的危急时刻,手挽着手,在万丈悬崖边,用年轻的身躯结成人墙,护送人群脱离险境…… 2009年10月24日,在长江边秋游的长江大学一年级学生,发现两名在江中浅水区戏水少年被江流卷离浅滩后,三四名同学从不同的方向跳入波涛汹涌的江中救人,不会游泳的10多名男女学生手挽手涉水组成“人链”协助。两名落水少年得救了,而陈及时、方招、何东旭3名年仅19岁的大学生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90后”感悟]“我们惧怕淹死人,但来不及惧怕死亡”。 “一切都来得太突然了,我们来不及商议,李佳隆和徐彬程就先后跳进江中。”组织此次秋游的长江大学广电专业5091班班长姜梦淋说,“紧接着,张荣波、方招、龚想涛等人也跳进水中,大家连衣服都没来得及脱。远远地看到同学救险,机械专业的陈及时跑步绕到一艘停在江中的旧船上,也和衣跳进江中。”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大学生们救人的地点就在荆江最险要的观音矶下游。奔涌而来的江水撞上矶头后,方向发生偏转,在观音矶下游形成一串串球场般大的漩涡,涨水时卷走沙丘,退水时卷来沙丘。 为了协助下水救人的同学救人,站在江中小沙丘上的六男五女迅速手牵手结成“人链”,涉水向江中的同学靠近……李佳隆在“人链”的协助下,将第一个溺水少年救上来后,自己已精疲力竭。姜梦淋说,紧随其后的方招奋力将他推向“人链”之后,自己再也没有起来…… “人链”因有人滑倒而断裂时,先后有9人跌落江中。“要不是3位冬泳队员及时赶到,救起6人,我们的损失将更加惨痛。”姜梦淋说。 “大家结成链条是惧怕淹死人,但没来得及惧怕向自己靠近的危险。”昌子琪说,“人链”刚刚形成时,她在最前面。何东旭入校前做过肺部手术,不能呛水,但是他还是冲上前,把她挤在了身后。“链条断裂时,我就在他旁边,看着他沉了下去,我却拉不动他。”昌子琪哭着说。 大家回忆:10月21日下午,广电专业两个班合上一门课,同学们依次上台演讲,何东旭作了题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形象》的精彩演讲,没想到3天后,他就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他演讲的主题。 [“60后”点评]“这个英雄的集体,为新时代大学生树立了榜样,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唤起了社会的良知,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90后”大学生舍己救人的壮举令当年参加过华山抢险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主任医师雷伟十分感动。 “如果不回头看身后的万丈深渊,我们永远不知道后怕。”回想26年前和同学们一起结成“华山人墙”时的情景,雷伟说,“虽然现在和我们当年参加华山抢险的时代环境不一样了,但中华民族扶危帮困、见义勇为的传统价值观的核心并没有变。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应该大力弘扬这些大学生们舍己救人的高尚品格,弘扬社会正气,弘扬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