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09全国“两会” > 代表委员风采

代表当年18岁:三十年致富探路者

2009-03-01 22:01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18岁那年还在当兵的张荣锁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命运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开放——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变革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后的三十年间,从退伍军人到河南省辉县市上八里镇回龙村党总支书记并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他一直在致富的道路上求索:怎么让自己富起来,怎么带领乡亲们富起来,怎么让大家过得更好。

1978年,刚刚年满18岁的张荣锁已是一个入伍三年的老兵了,“那个时候农村孩子除了当兵没有出路,不像现在可以出去打工。”在部队当过饲养员、炊事员、运输兵的张荣锁总在思考将来能干点啥,可是一想到那个地处太行深处、贫困落后的小村,他就只有留在部队这一个念头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环境的变化打开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从家里的来信中感到变化的张荣锁开始慢慢萌生回家创业的想法。“当时回去的理由很简单,就是感到农村有发展机会。”

让大家看到了希望,千万个像张荣锁一样的年轻人有了致富的激情,改革开放的政策迅速化为涌动神州的春潮。1980年,张荣锁复员回家,为了尽快攒够买一辆二手解放车所需的一万元钱,他选择到煤矿打工。“下井采煤这个活苦,没有多少人愿意干,但是挣钱多。当时我算了一下,用一年多的时间差不多就能攒够这一万元。”正是凭着吃苦耐劳、敢闯敢干的精神,和着改革开放的节奏,张荣锁开始走上自己的致富路,寻找着自己的人生梦想。

1982年到1986年,五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为继续深化农村经济改革创造了条件,创业的渠道更加广泛,赚钱的机会也越来越多。1987年,张荣锁用跑运输赚来的钱办起石材场的时候,思想活跃的他已经成了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群众致富的积极性再次高涨。正在外地的张荣锁接到辉县县委的电话。“县里对我说,你是‘能人’,大家伙选你当支书,想让你带着大伙一起干。”接到电话的张荣锁,思绪又回到了那个生他养他的小村庄:自己富不算啥,能带领大伙一起富才叫能耐。正是带着这样的信念,1993年张荣锁走上了带着乡亲致富的道路。送电上山、治理8座荒坡、开垦1500亩良田、种植一批果树,回龙村开始变了,但张荣锁并没有停止。

横亘于村中的那道10多公里长、200多米高的悬崖成了群众致富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路,如果有了路,我觉得就能办成大事。”从1997年开始,张荣锁带领着乡亲们起早贪黑,硬是用3年的时间在险崖峭壁腹内修成了一条9公里的盘山水泥路,打通了一条1公里的隧道,在绝壁上开出了一条通往富裕的大道。 为了这条路,张荣锁花光了自己的积蓄,变卖了自己的企业和汽车。但也正是这条路,给回龙村的发展插上了翅膀,如今旅游业、林果业、果品加工业的滚动发展让回龙村彻底告别了贫穷,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富裕起来的乡亲们住进了新房,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张荣锁也因此成为了“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

确实,改革开放给了张荣锁们广阔的舞台,让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小富即安的“田舍翁”成长为群众信服的“领头雁”。“如果不是改革开放解放了思想,我就不可能富,更不可能带着乡亲们打通那条通往富裕的盘山路……”回首往事,张荣锁代表颇有感慨地说。

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打通了富裕之路,张荣锁又要带着乡亲们开辟一条新的通往和谐文明的幸福之路。“如今老百姓富了,但是富了并不等于生活就幸福美好了。全国像我这样的基层干部很多,如果我们带着老百姓干不好,就会对不起中央,这是我现在最大的压力。”

临别时,我看到张荣锁代表房间的桌子上放着一摞书,最上面的一本书名是《探路》……

编辑:邓京荆 来源:

 
图说两会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