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两会期间,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不少代表委员交流的话题。大学生卖猪肉、当船工、做修脚工究竟是转变择业观念的体现,还是浪费人才的现象?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怎样避免缺乏工作经验成为大学生求职的"软肋"?5日的政协记者招待会上,委员们在回答新华网记者提问时各抒己见、支招献策。
“大学生卖猪肉、当船工并不是一件坏事,表明大学生择业观念在转变。”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张亚忠认为,走出校门选择的第一份工作并不意味着一辈子就从事这份工作,而是为累积社会经验打基础。大学生要想更好地适应社会,必须从最基本的做起。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工商联副主席宗立成说:“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可以有宏伟的目标,但是要通过时间和经历来锤炼自己。”坐在一边的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工商联副主席王超斌听后连连点头,对这个观点表示赞同,从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到亿万富翁,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大学生择业时切勿好高骛远。
“大学生都很聪明,否则他们也考不上大学。但是,找工作时一定要把希望值降低,把身段放低。想法可以天马行空,做事却要脚踏实地。”王超斌说。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表示,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与人尽其才是相辅相成的。“第一份工作非常珍贵,也许它并不合你的心意,但是在这个岗位上,大学生除了可以拥有相关工作经验外,还可以学会如何处理各种工作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蔡继明拿出一份数据说,现在全国有64万个村委会,3.5万个乡镇,6.3万个街道办事处以及多所教育机构,如果大学生愿意去基层服务,就可以解决70余万个工作岗位。当然,这需要政府拨出一笔专款基金,否则大学生下去后,连基本的生活费都无法保证。
目前,技能型人才缺乏是职业学校毕业生比大学生好找工作的一个主要原因。对此,蔡继明建议,今年应该尽量延长毕业生在学校学习时间,包括专科升本科、本科读研究生。大学可以多增加一些专业类硕士学位,比如会计、建筑、法律、工程等专业,以帮助学生学习一技之长,增强职业技能。
委员们普遍认为,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和没找到工作之前,应该尽量找一些实习机会。政府与企业联动,给大学生提供一些实习机会,可以帮助他们积累社会经验,有助于缓解就业难问题。
“大学生应该有正确的职业观念,在找到理想工作之前可能会有一个培训的过程。等金融危机过后,企业慢慢恢复,岗位也会相应增加。现在,中小企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主战场。”张亚忠说。
编辑:邓京荆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