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60年辉煌成就来之不易,新的征程任重道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利事业正处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关键阶段,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挑战,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
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粮食安全的保障,民生水利的呼声,生态与环境的改善,调整经济结构拉动内需的期盼……诸多发展需求的背后,无一不考验着水利的支撑保障能力。
同时还应该看到,目前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水权制度、水资源管理体制、水价形成机制、水利投融资机制、水资源开发和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涉水涉河事务的社会管理比较薄弱,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水利事业的协调发展。
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世纪中叶,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现代化乃至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最为关键的时期。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党的十七大报告多处涉及水利工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党中央对新时期水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明确了水利工作的目标和任务。2008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淮河时还特别强调,防治水患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兴修水利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劲。
按照党中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水利部党组紧紧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系统总结国内外长期治水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发展与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深入分析我国水资源条件的新变化,归纳提炼实践中带有规律性和方向性的做法,与时俱进地提出并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卓有成效地指导了新时期的水利工作,开启了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新进程。
水利部部长陈雷提出,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谋划好水利发展的长期目标。初步考虑,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四大体系:
——基本建成重点流域和区域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大江大河防洪体系基本形成,主要防洪保护区达到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遇超标准洪水时,能够保证重要城市和重要地区的防洪安全。中小河流、受台风影响地区、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的防灾减灾能力逐步提高。全国洪涝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0.5%以下。
——基本建成城乡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城乡供水能力明显提高。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城镇供水安全得到可靠保障,抗旱能力显著增强。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全国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
——基本建成水环境保护和河湖生态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江河湖泊水污染有效控制,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重点地区水环境状况明显改善。地下水超采得到有效治理,严重超采区状况根本好转。河流的生态用水基本保障,部分生态严重损坏的河流逐步修复。水土保持取得明显成效,生态修复成果持续巩固。
——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管理和运行保障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健全,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国家水权制度基本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全面实行,水功能区管理得到完善,应对突发性水危机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信息化和现代化技术广泛应用,科技含量明显提高,水利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有60年辉煌成就奠定的坚实基础,有60年治水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人民群众的防洪安全将得到可靠保障,城乡居民普遍享有安全清洁的饮用水,水环境和水生态状况显著改善,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水利格局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盛世治水,水利盛世。60年的水利发展,彻底告别了旧中国破烂不堪的江河状况,实现了彪炳史册的辉煌跨越,为国家发展、民族富强、人民幸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编辑:宁波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