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主持会议。审议人民武装警察法草案、行政强制法草案、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草案、国务院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情况的报告等。新华社记者 李涛 摄
北京共识:
世界热议中国道路
2004年5月,一位名叫乔舒亚·库珀·雷默的人写了一份研究报告,引起世界上许多政要、分析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一场以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为关键词的大讨论,在国际社会迅速传播开来。
在这份名为“北京共识:中国是否能够成为另一种典范”的报告中,雷默描述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基本心态和主要看法,本着为西方国家出主意、想办法的立场,提出:正是中国,依靠它独特、典范而成功的发展路径,在帮助和重塑着这个世界。正是中国人走的路,正变得越来越流行,并且给世界带来了希望。
雷默是美国外交委员会成员、美国投资银行高盛公司资深顾问、清华大学教授、中国问题研究专家。他的研究报告引发广泛关注,不是由于作者的身份,而是由于适逢其时,契合了世界希望解读中国成功之路的强烈愿望。
无疑,世界想了解中国;不但想了解中国成功的“秘诀”,更想知道中国将向何处去?中国的成功,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2008年奥运会,为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也为世界深入了解中国,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随着奥运的礼花在北京夜空绽放,一些理论家更愿意把这一年定义为“中国模式年”。
一位对中国并不友好的美国人权教授写道:当美国经济被进一步拖进房地产坏账的泥潭时,中国将会继续保持繁荣。中国的政治经济模式正在取得胜利,并且看起来是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替代模式。
这位美国教授显然对中国的成功充满酸溜溜的感触。这种酸溜溜,并不奇怪。倒是这种心理背后,除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心理的背景,更向世人提出了一个颇有理论意味的问题,即脱离西方的模式、西方的标准、西方的概念,世界还会不会思考,能不能思考?人类是否能够成功建构一条非西方体系的现代化之路?
显然,这一提问具有全球性的价值。因为,迄今为止,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人们还看不到一个非西方的现代化成功范例。特别是在苏联东欧剧变、冷战结束的大背景下,历史似乎在向人类昭示:要走向现代化,就无法跨越西方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
然而,中国却成了一个“例外”。
于是,在抛弃西化话语就不会思考的那些人眼里,中国模式、中国道路自然便总有那么一点儿不对劲,感觉不能适应!担心、嫉妒、仇视、不甘心,不一而足。
可是,中国的巨大成功又不能不让他们叹服!
许多人感叹,“北京共识”正在取代“华盛顿共识”——雷默称其为“一种傲慢的历史终结的标志”。后者,已经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不信任。因为它给许多国家带来的,是并不那么美妙的结果。从拉美到非洲,到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2009年,世界上几乎所有重要媒体,都在谈论所谓的“中国经验”。自然的,各种各样的声音,泥沙俱下,五花八门。可是,与以往对中国的热议不同,这一次,肯定、赞许和感叹成了主流!
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未来不确定、谁来养活中国……,这些荒诞的臆测,已经被证明,不过就是荒诞的臆测。然而,没有人出来为荒诞的臆测承担责任,似乎也无须承担责任。世界舆论仿佛也像流水一样,轮流着转圈。
于是,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北京共识,这些不同的表述却同时表达着同一个意思,针对着同一个对象,蕴含着一个同样深刻的价值指向,即“中国”已经超出中国的意义,而是具有了“世界历史”的意涵。中国道路,很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条非西方化的现代化成功之路。它是一条富裕之路,也是一条文明之路、和平之路。
当“中国”被赋予“世界”的意义,围绕这一话题的许多具体论断、学者们斤斤计较的各色观点,也就不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