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稻田中的袁隆平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2001年2月19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暖意融融。党中央、国务院在这里隆重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鲜花和掌声中,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7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从江泽民主席手中接过了奖状和证书。他和吴文俊院士一样,获得500万元的国家重奖。
2007年4月29日,77岁的袁隆平飞抵万里之外的大洋彼岸的华盛顿,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出发前,他的腰痛又犯了,“为了中国人的荣誉,我无论如何也要去美国!”忍住剧痛,准时登机。
前者是党和人民的赞誉褒奖,后者是国际学界的由衷敬佩。这位具有湖湘文化浓重传奇色彩的老人,举止之间,人淡如菊。
采访中,袁隆平很风趣地说:“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我现在是77岁的年龄,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理,20岁的肌肉。我想再研究10年,一系法杂交稻肯定能成功,中国人完全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
雄鸡一声天下白
1953年8月,23岁的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在国家统一分配的号令下,他来到沅江之畔、雪峰山下的安江农业学校当了一名教师,平时担负着三门课的教学任务。就在这个湖南有名的穷乡僻壤,袁隆平度过了他一生中最难忘的一边教书育人一边从事农业科研的18个春秋。
1960年,来势凶猛的大饥荒,像洪水猛兽一样席卷着神州大地。
这时候,西方的生物学已经进入分子时代,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和美国科学家摩尔根的遗传学理论已经在生产效果上获得明显效果,克里克利还利用分子在生物学上获得了诺贝尔奖,事实上,这与苏联专家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理论是针锋相对的观点,在政治压倒一切,笼罩中国大地的年代,孟德尔、摩尔根理所当然被当成了“歪门邪说”。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墨西哥等利用孟德尔、摩尔根遗传理论研制成功的杂交玉米、杂交高粱等已经广泛应用于生产,只有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技术尚却一直止步不前。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年轻的袁隆平再也坐不住了,他决然摒弃米秋林、李森科无性杂交理论,投入了摩尔根遗传学的怀抱,向杂交水稻进军。
这年7月的一天课后,像往常一样,袁隆平来到学校试验田察看,突然,一株形态特异的水稻植株进入了他的视线。这只植株在稻田里俨然是“鹤立鸡群”,株型优异,穗大粒多,格外显眼。
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上年发现的“鹤立鸡群”的水稻种播在试验田里,以为它们会长成植株壮硕、穗大粒多的下一代。不久,秧苗长高了,但参差不齐,成熟很不一致,且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赶上了它们的前代。这正是遗传学上讲的分离现象。
袁隆平猛然醒悟到,“从遗传学的分离规律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现在,它的第二代既然发生了分离,那么,去年发现的“鹤立鸡群”的稻株,就可以断定是一株“天然杂交稻”!想到这里,他又返回田间,再一次来到出现分离的那些水稻植株的试验田里,仔细地作了记载,反复统计运算,证明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
既然去年那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长势这么好,就充分证明了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现象;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天然杂交稻”,只要我们能探索出其中的规律,就一定能够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那么,也就一定能够将这种杂种优势应用到生产上,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
人体的灵性、悟性,是生命力在体内燃烧的一种反应。
袁隆平笑了,几乎高兴得跳了起来,两年时间终于获得了这一宝贵的启示,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