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三公”公开 尚有四大期待

2012-08-01 08:47:59 来源:人民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三公”公开 尚有四大期待

人民图片

从7月19日起,中央部门陆续向社会公开2011年部门决算,同时公开“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等数据。截至7月24日,已有98个中央部门公开了去年决算和“三公”经费的情况。

根据国务院要求,2010年至2012年部门预算编制中,按照“零增长”原则,对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进行了严格审核和控制。2011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决算支出93.64亿元。2012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79.84亿元。

“三公”经费压缩了,“三公”账目数据更全面了,还增加了部分解释说明,人们在充分肯定中央部门晒“三公”经费细账的同时,也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期待一:明晰概念 完善标准

“三公”经费,人们持续关注。“三公”经费是指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这三项经费。然而,究竟哪些费用可以列为“三公”经费,“三公”经费该如何统计,普通百姓搞不懂,有的专业人士也难说清。

今年6月27日,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受国务院委托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报告201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他表示:“三公”经费概念不清晰、口径和标准不够规范,不利于发挥约束和控制作用,也容易造成社会公众误读。

果如其言,今年中央部门公开“三公”经费过程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细化了“三公”经费的解释说明,公开了车辆购置及保有量、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及人数、公务接待有关情况,但还是有相当多的人“看不懂”,也弄不明白“哪些钱该花,哪些钱不该花”,甚至还有人把“三公”经费与公费旅游、公车私用、公款吃喝画等号。

“公众的质疑说明对‘三公’经费的定义认识有不同,也说明‘三公’经费支出管理制度的解释有待加强。”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曾表示,建立完善的预算透明制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政府把管理制度向公众公开,让公众监督政府有据可依。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敬波也有同感,她认为“老百姓对于‘三公’经费的理解和财务上的定义是有出入的。”以公务接待为例,老百姓很容易理解为公款吃喝,但是公务接待并不仅仅是公务宴请,还有常规的会议办公,都在公务接待范围内。

除了“三公”经费概念认识不一外,“三公”经费的标准不明确,也是人们看不懂的原因之一。比如,车均运行费,有的十几万元,有的不到三万元,但老百姓没有一个可以依据的标准,去评说哪个多了哪个少了。此外,“三公”经费的标准也需要与现实相符,才能起到一个硬杠杠的作用。比如,外宾接待费和出国住宿费分别是1998年和2001年开始执行的标准,与现实情况有较大差距,造成超标现象比较普遍。

“三公”经费概念不清、标准不明,导致一些部门花钱时无节制,统计时没有统一口径,公众监督也无据可依。因此,不少人建议:要进一步明晰概念、明确标准。

期待二:建立回应互动机制

如何看待“三公”经费数据,人们正在趋于理性。

去年中央部门首度公开“三公”经费时,部门之间数额相差太大,有的部门“三公”经费支出为数百万元,有的却多达几亿元,甚至十几亿元。起初,有人提出疑问:部门之间支出差距这么大,是不是有的部门比较节约,有的部门大手大脚?

“今年人们不再纠结数额的大小。”王敬波认为,绝大多数民众能够理性分析、科学判断。不同部门职能不一样,造成经费使用出现差距是必然现象,有的部门职能特殊,用车较多,如:公安部执法用车较多;商务部代表政府参加外交活动较多,出国费用会相对多一些。此外,不同部门人员数量不一,也导致“三公”经费产生差异,特别是实行垂直管理的单位,由于人员较多,其“三公”经费相对较高。因此,不宜直接就数字进行简单比较。

疑问年年有,今年人们议论较多的,就是横比之下的差距。出国(境)人均费用,多的5万元,少的不到2000元;车均运行费用,高的10多万元,低的2万余元。

差距为什么这么大?老百姓百思不得其解。媒体的报道是否准确?老百姓也需要有个解释。或许有误读,或许是统计口径不一,或许是浪费太大。人们迫切想知道个中原因,但老百姓不知道该问谁,媒体报道后,到目前为止,也没看到有相关部门出面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对于公众的质疑,政府应该采纳合理意见,并通过合理引导得到民众认同。”诚如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剑文所言,不管是解答老百姓的疑问,消除老百姓的误读,还是更有效监督相关部门规范使用“三公”经费,都需要建立回应互动机制,及时化解老百姓的疑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精彩热图

揭秘美绝密军事基地51区!

揭秘林青霞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