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大学生出资1.2万开房2百套 拟助农民工夫妻度七夕

2012-08-19 13:45:18 来源:大河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专家】

事件折射出,社会对农民工的关注仍不够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三农问题专家于建嵘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这样一个学生关注农民工过七夕的事,其实反映出整个社会对农民工关注的多方面缺失。

于建嵘称,他此前在广东调研时就发现,好多农民工常年夫妻两地分居,即便有双方都在一个工地上工作的,由于住房等原因也无法过正常夫妻生活,“他们有的在公园里像做贼一样偷偷摸摸,有些趁工友外出那一小会儿‘草草完事’”。

于建嵘称,目前,社会对农民工关注的缺失,首先是制度上的。政府没有针对农民工的住宿问题做出硬性规定,这样一来,用工单位自然是能省就省,农民工要么住工棚,要么住工地,他们的工资又不足以支持他们租房改善生活条件,这样就使得农民工即使夫妻双方都在一起工作,也无法过正常的夫妻生活。假如政府能把给农民工提供廉租房作为硬性制度就好了。

其次是观念上的缺失。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早已把夫妻生活作为一种权利提了出来,但对农民工的这种权利,却关注得远远不够,而农民工这一群体处于弱势地位,无法为自己争取应有的权利。

再次是社会资源的缺失,农民工进城务工,社交圈子本就狭窄,而城里有闲房的人或能为他们提供帮助的人,却没有像这些学生一样主动为他们提供帮助,这也是学生替农民工“开房”成为新闻的原因之一。

记者手记

希望更多农民工、更多爱心市民和企业参与进来

农民工朋友若想报名,请拨打0371-96211或直接联系记者13837160738

中国有近两亿外出务工者,他们只在每年春节返乡,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人口。

2002年春节,我第一次以记者的身份陪在郑州收破烂的周口农民工回家过年。此后的多个春节,我都在重复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如今,我与报社已共同坚持了10年。我们力图透过农民工返乡的历程,描述他们徘徊在亲情与生计间的艰难,呈现城市与乡村的交织与变迁。

前段时间,我奔波于郑州各个立交桥下,采访在立交桥下栖息的农民工群体。他们中的多数人为了省一天5元的旅馆住宿费,连冬天也住在桥底下。有的人在桥下已经住了7年,白天出去干活,晚上回来睡觉。他们的行李一般很简单,一条棉被和一张捡来的破地毯,睡觉时铺开,离开时装在编织袋内挂在栏杆上。就连这样,也要时常躲避城管的驱赶。

今天,我们依然将目光投向这些身处城市的农民工,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们中的很多人,一年才能与家人见一次面,同时也造就了中国几千万的留守儿童。由此,又进一步造成了亲情的缺乏,常人很难理解。

“90后”大学生们在建筑工地上一个月挣1000多元,却要拿出来为农民工做事,让我深感佩服。希望更多有爱心的市民和企业能够参与进来,为农民工兄弟们做点事情,让这个城市的建设者们能够感受到温暖和力量,让他们在七夕这一天与家人团聚。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精彩热图

揭秘美绝密军事基地51区!

揭秘林青霞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