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特立独行的90后“科学狂人” 这群神奇的孩子

2012-08-20 11:13:16 来源:解放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特立独行的90后“科学狂人” 这群神奇的孩子

  “技术宅男”们在宾馆房间里组装火箭,并将其运抵“发射场”。 孔令君 摄

一名高中生,穿着校服跑来与会,坐下,从书包里掏出一个烧杯,杯壁上还挂着刚清洗过的水珠。

他环视四周,看看会议桌上的矿泉水瓶,问:“我们开会,不是要用烧杯喝水吗?”

众人大笑,纷纷表示要继承这个会的传统,去弄点烧杯来喝水。

“不能去化学实验室搞两个来吗?”“不行。”有人反对,万一有某某酸残留怎么办?“没关系的,可以用某某碱中和一下嘛!”“喝进去肯定胃疼!”“如果‘老大’在的话,就会有独家胃药,他自己调配的……”

这群学生显然化学都很好,熟记各类化合物的名称和功用,号称能调配出各种药剂和火药来。

他们开会的“传统”,便是要用烧杯喝水,最好是新烧杯,上面有显眼的刻度,笑着喝水,并拍照留念。

这是他们深以为幽默,并为此洋洋得意的细节。

这一群半大不小的学生,最大20岁。

他们正放暑假。从全国各地,银川、西安、长沙、广州,经历上千公里的火车颠簸,或搭顺风车,几经辗转,到九江开会。

这是一群少年科技迷,平日很少谋面,大多数的交流和联系,都在一个全国圈内赫赫有名、叫作“科创”的网络论坛上。他们每年都正儿八经组织一次像模像样的学术年会,今年定在九江。

吴钦才15岁,刚拿到身份证不久,就独自从抚州跑来九江。他爸不放心,从老家来看他,他挥挥手:这么多人一起开会呢!放心吧。

这是群“神奇”的孩子,或者说,特立独行。他们被视作“危险”,而又活泼创新。他们鲜为人知,却正日益壮大。或许,他们会关乎未来。

火箭在空中画了个圆弧,一头栽进满是积水的棉花地,发射失败了

开会的重头戏,就是发射火箭,正宗的火箭。

他们要搞的火箭,是真家伙,高约1.5米,细杨柳一般粗,钢制的火箭发动机,内装高能的固体燃料,另外,还有一整套的航空电子设备。

在银川的“H3C”小组,从两个月前,就开始设计研发、组装航电设备,其中有加速度传感器、角度传感器、GPS模块和相机,能够控制整个火箭的航拍启动、关闭,二级分离、二级点火、二级开伞,以及飞行姿态的回传和GPS数据回传。

很难相信,这种设备的组装焊接,出自几位高中生之手。

按原计划,他们要从银川带来一整套火箭设备,在九江组装、发射。

谁知道,快递出了问题,火箭发动机迟迟不到。

怎么办?现场做!

胡振宇是本次会议的承办者,他从广州带来了钢制的发动机和固体燃料。他们各自分工,就地取材,不知从哪买来符合设计图纸规格的PVC(一种乙烯基的聚合物质)管材做箭体,搞来了尼龙棒,找工厂借车床做成火箭头锥。还找了一家焊接铝合金的铺子,出示图纸,要求焊接一个“奇怪”的固定支架,作为火箭的发射架。

有好奇者问,你们在做什么,他们头也不抬,做实验。

“技术宅男”的聚会,是一个展现装备的机会——他们的包里,装得最多的,便是工具:自制的小型电动钻头,可更换数十种刀头的螺丝刀,电动冲击钻,电焊枪,便携式的喷火枪,甚至热熔胶棒、AB胶,都像变魔术一般,从书包里掏出。

他们的动手能力,远远超过普通高中生、大学生。

从银川来的方鑫负责电子设备的焊接、集成;从西安来的吴兆负责箭体的钻孔、固定、组装;从湛江来的吴宇焓负责根据长度、重量,模拟计算火箭的压心、尾翼的大小及安装角度;胡振宇带来了回收火箭用的降落伞,调试;还有从长沙来的韩泳林,作为“艺术总监”负责摄影,“科创航天局”制作火箭的故事,可能成为他大学毕业的纪录片作品……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场景,宾馆的服务员路过门口,会忍不住往里张望。

一群学生,围着一根塑料管发愁,有时抱进卫生间,便传来冲击钻的声音;有时几个人合力按住塑料管,往里拼命地拧螺丝;另

一群学生,拿着电烙铁,围着几个小小芯片忙碌;还有学生

拿出个降落伞,在房间里甩。

“他们是参加学校的科技夏令营吧,小发明小创造的那种。”服务员这样猜测。

时间仓促,要组装一枚火箭,即使是业余的,也颇费心力,航电设备、头锥、尾翼小问题不断,每逢此时,他们就围在床边一同想办法。

连续两天,这群孩子在宾馆里忙到凌晨两三点,就为了捣鼓火箭。

终于,他们扛着火箭出发了。

不少人围观,有人特意停步询问:“你们做的,是航模?”他们喏喏点头,不敢否认,对方留下一句赞词:“学生搞小发明,真不错。”

胡振宇的母亲陈沐用私家车,做“火箭运载车”。火箭的高度超过了汽车的宽度,他们小心翼翼地将火箭倾斜,放进后座,一侧露出窗外。

然后,十多人打车前往目的地,九江东郊一处刚刚奠基完的空旷工地。司机漫天要价——那么偏僻的地方,你们一群小孩子去干吗?

不巧,偏逢暴雨。他们只得躲在一个未完工大楼内。期间胡振宇母亲不断叮嘱:一定要注意安全,千万别伤到人或打坏别人房子。众人安慰:“火箭里有降落伞,开伞后降落速度最多每小时十多公里,按照火箭重量,不会伤人。”“火箭的运动轨迹,是经过计算的,肯定落在安全区域。”

雨停了,欢呼声起。

然而出师不利。

一见胡振宇在火箭旁一挥手,远处建筑物上的摄影小组就开始倒计时45秒遥控点火,火箭前方小组拧紧引线,设计好了快速撤离路线,要在数十秒内躲到工地的推土车背后。

最后10秒,大家齐声倒数,捂住耳朵,数台数码相机对准火箭。吴兆还教给记者一个火箭摄像的办法,为捕捉火箭升空,将摄像模式的数码相机贴在脸侧,让镜头随着头部动作来追踪火箭。

倒计时结束,火箭没动静。

时间过去两分钟,火箭还是没动静。

沮丧。哪里出了问题?他们小心上前,从发射架上取下火箭,分析原因。

初步推断,是航电设备内部线路有问题。

两种选择,一是拆开检查,重新组装,但耗时太久;二是放弃航电设备的数据收集,用引线手动点火发射,这同时意味着降落伞无法打开,火箭升空后将直接落地,其中的电子设备,比如摄像头、传感器、GPS将很可能坠毁。这套航电设备,银川的火箭小组花了两个月,费用千元以上。

银川人方鑫点点头:“直接发射吧。”

还是失败了。

火箭垂直升空10多米,就偏离轨道,在空中画了个圆弧,向一旁飞去,飞过工地旁的公路,一头栽进满是积水的棉花地。

胡振宇从远处楼顶急忙往下跑,记者和“火箭前方小组”躲在推土机旁,心中不免有些难受,慢慢踩着泥地往棉花地走,想看看火箭坠毁的残骸。

对火箭的制造者而言,这无限接近于灾难现场。

PVC的箭体几乎完全撞毁,航电设备基本都找回来了,进水严重,面目全非,方鑫把它们装进塑料袋,“回去修修还能用”。

火箭发动机淹在水里,找不到了,胡振宇心疼,500多块钱,抵得上半个多月的生活费。他在路旁做了记号,希望等一个星期,水干了之后,再把它找回来。

大家心里都不好受,在路沿上慢慢蹭掉球鞋上的淤泥,不说话。胡振宇的父亲骑上摩托车,没打招呼,回去了。陈沐从车上搬下矿泉水,让大家喝水休息,并打算分批送大家回宾馆。

胡振宇强打精神:“这样的失败很正常。”

编辑: 许银娟 标签: 组装焊接 尼龙棒 九江一中 科创 化学战剂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精彩热图

揭秘美绝密军事基地51区!

揭秘林青霞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