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外省来
引进的县委书记走近群众摸民情。 版式设计:蔡华伟
不觉间,柯德来到贵州工作已经两年了。
2010年7月,这个此前从未踏进过贵州一步的江苏籍副处级干部,经过层层选拔,从众多竞争者中胜出,贵州省委赋予他的新身份是:贵阳市南明区区委书记。
跟柯德来一样,一步“跨”到县委书记这个核心岗位的,还有11位外省干部。
2010—2011年,贵州分两批从江苏、浙江、山东、河北、重庆5省(市)引进12名优秀干部担任县委书记。在一个全省88个县中半数以上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的欠发达省份,一下子拿出12个县级“一把手”岗位来引进外省干部,这样的勇气和力度,在贵州数头一回,在全国亦不多见。
1.
“现培养干部,发展等不起”
既要“转”又要“赶”,关键在于选好带头人
说到贵州,“落后”是一般人的普遍印象。
的确,贵州是全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多项经济指标在全国挂末。发展速度不快、经济总量不大和发展方式粗放、经济质量不高两大问题,是制约贵州发展的突出矛盾。下一轮的发展,全国已进入以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而贵州既要转方式,又要提速度,面临着既要“转”又要“赶”的双重压力、双重任务。
“郡县治,天下安。”县一级在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权稳固的重要基础。县委是全县的领导核心,一个县工作的好坏,关键在县委;县委工作的好坏,关键在县委书记。
“贵州的县委书记肯干事、能吃苦,但熟悉工业经济、城镇化建设、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工作的还是太少,很难适应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贵州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侯正茂在解释此番“大动作”的背景时说,“现培养干部,发展等不起,从相对发达地区引进一些干部担任县委书记,是个借智借力、便捷有效的好办法。”
当丹寨县县委书记张淼第一次看到贵州省委选调干部任县委书记的通知时,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一个信号:选调干部要有乡镇和县级班子工作经历,且从事过园区开发、城镇建设和农业产业化。把这个信号与全国发展大趋势联想在一起,张淼得出一个判断:贵州省委在选择引来就能用、能够解决突出问题的干部。
“到贵州的当天,省委组织部的同志和大家交流,说我们‘来得恰逢其时’。”引进干部、晴隆县县委书记许风伦回忆,当时还不太明白其中的深意,等到了晴隆深入调研后,他才更深地理解了组织的重托,明白了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贵州的县,多数经济基础较差,工业基础薄弱,交通不够发达,城乡差距较大,贵州要“转”得好、“赶”得快,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贵州省委提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和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的两大战略。实现这样的蓝图,要求各地的主政者必须熟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拥有先进的发展理念,掌握成熟的发展管理模式。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10年,贵州拿出城市经济和商贸经济发展较好的贵阳市南明区,发展边贸经济有优势、具备一定工业基础的黔南州独山县,从发展水平较高、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快的江苏引进县委书记;拿出全省产煤大县毕节市金沙县,从煤炭产业发展历史较长、经验较丰富且安全生产管理优势明显的山东引进县委书记;2011年,又拿出9个经济相对欠发达、但具备较好发展潜质的县,从江苏、山东、浙江、河北、重庆等省(市)引进县委书记。
按照设定的要求,引进人才须具有县委副书记、或常务副县长、或党政交叉副县长、或县委常委的任职经历,年龄在45岁以下,有一定基层工作经历,抓经济工作经验丰富。
之前曾任江苏海安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的潘志立,有过多年主抓经济发展的经历,这无疑让他在推动独山县域经济发展时拥有经验优势。用他的话说,到独山工作,人生像是“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贵州现在走的道路,正是沿海一带十几年前的发展道路,“既然来了,就要让当地的发展快走好路、少走弯路,培育一些已经成熟的发展模式。”
从引进的2批人选看,10人有较丰富的工业经济、园区开发、招商引资领导工作经验,2人有较丰富的农业产业化领导工作经验。引进的12位县委书记,平均年龄42.6岁,最大的45岁,最小的36岁;博士、硕士5人,大学本科7人;正处级2人,副处级10人;女干部1人。
2.
“空降兵”到底行不行
投进一颗石头,激活一池春水
昔日脏乱差的彭家湾棚户区,摇身一变化作绿树成荫、楼宇成片的“新地标”;龙洞堡东部新城即将拔地而起,构筑新的空港经济圈……这是眼下贵阳市南明区正在“演绎”的几部“大剧”。“导演”,正是从江苏海安县引进的柯德来。
“只要对加快发展有利、对老百姓有利,就大胆闯、大胆试、大胆干。”柯德来到任时这么说。
2011年,南明区仅用半年就破解了贵州最大的棚户区——花果园彭家湾改造项目近1.2万户的拆迁难题,没发生一起群体性上访事件,创造了征地拆迁的“南明速度”。
思路清晰、敢闯敢干,是这两批外省来的干部的鲜明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