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小岗村44%耕地重新集中流转

来源:人民日报
2013-04-08 10:04:09
分享

35年前,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风险按下红手印,将村集体土地“分田到户”,拉开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35年后,小岗村将分散的土地重新集中后对外发包,流转总面积达8400多亩,占可耕地面积的44%。

起初,土地集中发包还被部分大包干带头人认为是重走回头路。探究起来就会发现,尽管这与“包产到户”形式上相悖,但并未触动当初那场改革的一个基本成果——土地的家庭承包权。“先分再合”的内在追求也一脉相承,前者是为了温饱,后者是为了进一步致富。

小岗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但30多年后,小岗村仍不富裕。当年的农民都指望那一点土地收益,如今的农村却面临“空心化”的尴尬,很多农民在土地之外能获得更好的机会和收益。也就是说,小岗村的变化,是农村发生人口转移和经济结构调整之后土地经营权的自然让渡。

和当年比,没变的一点是:土地依然是农民最好的保障。因此,哪怕是农民自愿的土地流转,也不宜把步子迈得过大。有“农村改革第一村”之称的小岗,能否再次把准农村发展的脉搏?请看本报记者来自安徽小岗村的调研。

——编者

农民为啥不愿自己种?

种地富不了,流转更划算,还解放了劳动力

初入小岗,可见标志性的“凤阳县小岗村”牌楼,向里走,便是正在施工中的商业街,“大包干超市”、“大包干农家菜馆”字样的店面招牌随处可见。“眼瞅着华西村、南街村都富起来了,小岗却变化不大。饿是饿不着,但也富不了,农民生活一直没太大改善。”村委会主任关友江叹息道。的确,除了这条为红色旅游而兴建的商业街,小岗与周边的村庄比起来并无特别之处。

从1978年开始,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在自家的土地上耕作了30来年。“土地是我们农民的命根子,但是光靠种地只解决了温饱,发不了财。”严金昌很是感慨,“大伙辛勤劳动了几十年,也没能富起来。为什么城里人没有种地,但吃的、穿的、用的都比我们好?”

在小岗,人均可耕地面积达5亩,与全国户均7亩的耕作面积相比,数量已是相当充裕。村党委第一书记丁俊告诉记者,小岗村的气候条件不好,易旱易涝,只有不到一半的土地能够旱涝保收。生产的基础设施差,这些年粮食的产量和价格一直没有重大突破,才导致了“一年越过温饱线,二十年没过富裕坎”的尴尬局面。

严金昌给记者算了笔账,家中有35亩地,如果种上小麦、水稻或黑豆,一亩收成在700元—800元之间,遇到天灾、虫灾收成更低。而把土地转出去,按照合同价最初是一年500元/亩,这两年按照700斤粮食价格计算,2011年是750元/亩,2012年是875元/亩。相比之下,种粮并不划算。除了留足口粮地,家里其余的都转了出去。“不是不想种,实在是种地不赚钱。土地转了,家里的劳动力都解放了,还能干点别的,搁谁都愿意呢!”严金昌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自己如今帮儿子打理金昌食府,一年收入十几万不成问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分享

推荐